“学导互动”教学法与“两课”教学
面对网络时代的先进手段和信息传播,面对学生个性发展的多样性,面对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要求,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和思想品德课只有深化教学改革,引入新的教学理念,构建新的教学方法,才能跟上时代前进的步伐。
“学导互动”是一种新的教育理念,它意味着传统教学策略的改变。在教育心理学上,教育策略可以分为两种:指导的策略和发现的策略。所谓指导的教学策略,就是教师按照教学要求,事先制定教学程序,学生主要在老师的系统讲授和直接指导下学习,教师是教学过程的主角,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和记忆。所谓发现的教学策略,就是让学生自己去观察、操作、分析有关资料,自己去探索和领悟知识。90年代兴起的建构主义教学理论认为人的认识本质是主体的“构造”过程,认识并非是主体对于客观实在、简单、被动的反映,而是主体在真实的环境中积极地输入、输出信息,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学生的学习不只是模仿和接受教师传达的信息,而是要过滤和同化新信息,并且整合或重建原有的知识结构。“学导互动”教学法是指导的教学策略和发现的教学策略相结合的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方法既保留了传统教学法中一些科学的理念和方法,又吸收了现代西方教学法中合理的因素,在进行必要的课堂讲授的同时,鼓励学生自己探究知识。
根据建构主义理论,结合我国传统的启发性教学理论,提出的“学导互动”教学法,是指以学生为教学主体,教师学生共同参与教学过程,将课堂教学、讨论与情景创设、探究性学习等手段相结合,以探究、讨论、讲授为主要特征、引导学生通过参与特定形式的教学活动,主动探究问题、获得知识、提高综合素质。
一、传统教学方法对“两课”教学的限制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深入发展,大学生的思想观念正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显现出很强的个性化发展趋势。学生都很关注国家大事和政治时事,对与自己切身利益相关的知识较感兴趣,但对政治理论的学习容易忽视,特别是对脱离现实的理论非常反感,对与现实联系不紧的理论比较抵触。如果大学的“两课”还是一味地单向灌输和说教,不但与现实脱节,而且也不利于学生主动性的发挥和创造性的培养,特别是在今天资讯高速发展、网络信息非常先进的时代,学生的信息来源非常丰富,假如教师的授课还是停留在刻板的照本宣科上,还是一成不变地采用一本课本、一支粉笔的教学方式,那么“两课”的教学脚步就远远落后于学生的步伐,就将严重影响“两课”的效果,必然被学生所抵触。
纵观中国传统的教学方法。主要存在以下几点缺陷:
1.导致教学目标出现偏差。
教学方法是为教学目标服务的。因此,教学目标乃是教学方法选择所要依据的最重要的因素,但在以往以学为中心的教学中,却只注重认知方面的目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往往受到课程和教科书的影响,认为自己的主要任务就是要把一本教科书教完,
把传授知识作为教学的最主要目标和职责,往往忽略了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这是教学目标本身出现了一定偏差,教学目标的最高境界应该是使学生掌握知识,并在实际中加以运用和发挥。
2.不利于教师知识的拓展与更新。
在传统的教学方法中,教师的主要任务是传授知识,充当教学活动的主角,教师只要把课本上的知识传递给学生,它的教学目标就已实现。这不利于教师知识的拓展与更新,不利于教师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的提高。
3.限制了学生主动性的发挥。
在传统的教学方法中,在教与学的关系上,将教师的权威绝对化,而将学生视为被动接受知识的储存器。学生永远处于一种被动的地位,学生无论是在课堂上还是在课后,都只是被动地接受,很多时候学生成为听课的机器,有不少大学生抱怨上课只是手累、腰累、脑不累。这种做法将教学理解为单向的过程,忽略了学生的主体性,这对学生的自身积极性的发挥有很大的局限。当代的学生思想观念比较开放,思维非常活跃,非常注重个人意识和个人能力的发挥,对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式很抗拒,因此在教学中更须注意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二、“学导互动”教学法的优势
“学导互动”教学法,将中国传统的教学法与西方现代的教学法糅合在一起,结合现代科技,发挥学生的特长,对新时期的“两课”教学可以起到推动作用。“学导互动”教学法主要具有以下几点优势:
1.优化教学过程。
新的教学方法使课堂不仅成为传授知识的场所,而且成为探索知识的殿堂,把原来单向的教学过程转变为双向的、互动的过程,改变了以往在教学过程中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重教师讲授,轻学生参与;重知识结论的记忆,轻问题的探索过程等现象。要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使“两课”的教学功能由教给学生知识变为教会学生学习。
2.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在新的“两课”教学方法中,最大的特点是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学生改变以往那种上课动手不动脑的习惯,充分激发学生的积极思维,激活学生的思维灵性,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精神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这种教学法采取的是双向沟通的方式,使学生在课堂上不仅是听老师授课,而且还能提出自己的见解、观点,与老师、同学共同探索知识,使课堂教学由原来的单纯传授知识转变为探索知识的过程,让学生由以前单纯的受教育者转变成为真正的课堂主人。
3.增强“两课”的吸引力。
“学导互动”的教学方法对课堂教学手段有一定的要求,要求教师一定要利用先进的教学仪器,为学生提供丰富的信息,将“两课”教学与先进的教学技术接轨,使学生在“两课”的学习过程中既接受正确理论的教育,又能接收到丰富的知识和当前最新的资讯,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开阔学生的视野,而且还能增强学生的学习先进科学文化知识的意识,培养创造精神,增强紧迫感和责任感。
4.促进教师业务水平的提高。
随着学生课堂教学的主体意识的提高,教学方式的不断改进、教学手段的不断现代化,这实际上对教师的业务水平的要求也就更高。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不能照本宣科、空洞说教,而是要根据大学生实际情况来组织教学,在教学中不但不能够回避或绕开难点,相反,应当大胆而积极地面对学生的困惑和难点来展开分析,并且还要引导学生思考问题和探索知识,在学生探索知识的过程中帮助学生解决疑难问题。这种教学方法对教学双方都有较高的要求,要求教师在课前必须做好大量的准备工作,在上课过程中要有较强的教学技巧和课堂控制能力。因此要求教师必须掌握本学科和相关学科最新的信息和科研成果,必须掌握现代的科学技术,能自如地运用先进的教学仪器,而且还要掌握一定的教学技巧和具有一定的组织协调能力。
三、学导互动”的教学形式
“学导互动”教学法要求教师必须事先设计好每个教学环节,充分做好课前准备,关键是如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可以说,在这种教学方法中,教学形式的设计是关键所在。
1.情境创设法。
这是指通过设置一定的情境,让学生融入到特定的情境中去,设身处地地思考问题,得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在这种模式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的角色都与以往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学生由原来的受教育者变为既是受教育者,更是教育主体。老师由原来课堂的主角变为起主导作用的角色,教师只是适当地引导学生思考和介绍有关理论观点。情境创设法可考虑采取以下模式:第一步,根据教学内容创设情境,诱导学生进入情境,培养学生兴趣;第二步,根据情境提出问题,设置悬念,引导学生的思考;第三步,学生讨论、分析;第四步,引导学生对问题进一步思考、读书、讨论;第五步,在学生充分讨论的基础上,教师进行整理和总结。
2.案例教学法。
这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教学需要组织案例,引导学生进行学习、研究。采取案例教学法,第一步是根据教学的需要组织案例;第二步是将案例发给学生,做好启发、引导工作,让学生独立做准备;第三步是阅读、讨论;第四步是对案例进行总结,指出讨论的优缺点,进行补充与提高性的讲座等。需要注意的是案例教学与我们课堂教学中经常采用的举例说明是不同的。在这种形式的教学中,案例的组织非常重要,案例既要符合教学内容,又要有现实意义,时代感要强。当代的学生非常注重现实,对一些不切合实际的事物较抵触,因此在案例教学中,案例一定要来源于活生生的现实,有一些是学生将来可能要面对的实际情况,这对学生来讲才具有吸引力,因此参与的积极性才会高。
3.问题教学法。
问题教学法是教师根据课程内容提出问题,由学生独立思考,进而分析问题,然后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最后是总结分析。主要步骤如下:问题设置──提出问题──讨论、分析问题──进一步提出问题──进一步分析讨论──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总结分析。在这种教学法中,有两次提问、两次讨论,它们是一个整体,第二次是在第一次基础上的推进和深入,不能将两者割裂开来。同时还要注意问题的设置一定要精简实效,并且有适当的隐蔽性和启迪式,既不要太简单明了,也不要过于高深,还必须层层推进,逐步提高思维要求。问题教学法中的问题可以由学生提出,也可由教师提出。教师在这一教学过程中只是起引导作用,在学生思考过程中,教师一定要创造良好的课堂氛围,要鼓励学生勇于创新、敢于突破常规的思考方法,大胆提出自己的见解。问题教学法在发展学生智力与创造才能方面有明显的优越性。
4.交互设疑式教学法。
设疑式教学法是以贯彻启发式原则为宗旨,着重解决学生认知领域的问题,以设疑、激疑、质疑、解疑为重要线索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探究问题,寻找答案,达到掌握知识的目的。交互设疑式教学法就是老师与学生进行双向交流的形式,可让老师设疑和学生设疑两种形式交互进行。老师设疑,即老师根据教学内容,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后回答,或者提出问题让学生自己寻找答案、得出结论。学生设疑,即学生根据教学内容,把不理解的问题提出,问题提出之后,老师可以回答,也可以引导,或者由其他学生来回答。老师在这一过程中可以根据学生的反映不断地加以引导,这也是一种有效激发学生思考问题的途径。师生交互设疑就是提出问题引起探讨,目的是调动学生的积极思维,实质是引导学生主动探索知识的一个过程。交互设疑式教学法可以考虑以下的教学模式:a、教师设疑,引起学生兴趣;b、学生思考、寻求答案;c、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深入提问;d、教师引导解决问题。
5.讨论、辩论法。
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准备论题,组织学生讨论或者辩论。这一般要求老师在课前要事先公布论题,让学生在课前找资料、做好必要的准备。讨论和辩论的过程是不断帮助学生从各个角度、从不同的层面认识知识。这可以帮助学生加深加宽对知识的了解,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在这一教学过程中,既可加入到学生的讨论、辩论中,也可作为旁观者,在必要时进行引导。但在讨论、辩论结束后,教师一定要进行点评,帮助学生正确地理解知识、把握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