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详情
信息详情首页 >信息详情
六月份教科研学习资料
[发布时间2014年6月16日]
如何开展微型课题研究
      教师专业化发展是中小学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这既是课程改革的需要,也是素质教育向纵深发展的需要,是提高学校发展水平的根本途径。课题研究是提高教师研究能力必不可少的途径,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基点。“开展自己的教学研究”,“解决自己的教学问题”,“发表自己的研究成果”,“改善自己的教学实践”。在课题研究中,教师的专业化发展的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有利于提高教师教育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有利于教师的专业成长。
      一、微型课题研究概念
      “微型课题研究”,是指把日常教育教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即时梳理、筛选和提炼,使之成为一个课题,并展开扎实的研究。研究的着眼点主要关注教育教学细节,研究内容是教育教学实践中碰到的真问题、实问题、小问题,研究的周期短,见效快。
      二、微型课题研究的基本理念
      微型课题研究以“问题即课题、对策即研究、收获即成果”为基本理念。
      问题即课题。倡导每一位教师树立“问题即课题”的意识。教师以切口要小、选题要准、研究要实为指导思想,从自身的需求出发,从一个个实际的教学实例出发,认真解析自己的教学行为,寻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做出自我诊断,然后在若干问题中筛选出自己最感兴趣的、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作为课题。
      对策即研究。确立问题后,作为研究对象,解决问题的过程就是研究的过程。教师们将在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实现自己的专业发展。微型课题研究的一般思路是:确立问题(提出解决什么问题)——预设目标(期望获得什么结果)——设计步骤(设计研究的步骤方法)——主题阅读(围绕问题查找资料)——研究实施(在教学中应用验证)——总结提高(提供经验和成果)。
      三、微型课题研究的基本特征
      微型课题研究以“小切口、短周期、重过程、有实效” 为基本特征。
      “小切口”。 微型课题研究的着眼点应关注教学细节,研究的内容是教师教育教学过程各个环节中有价值的细小问题。问题可以具体到一堂课的教学案设计、授课导入方式、课堂提问、作业设计等等。
      “短周期”。微型课题研究的时间视研究的内容而定,可长可短,时间短的两至三周就可以解决问题,长的三至五个月,最长的一般不超过一年。它不需要固守三、五年的研究周期。
      “重过程”。微型课题研究的过程是教师对自身教育教学行为进行自我观察、内省、反思与探索的过程,教师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有意识地、有计划地去解决一些问题,在解读研究的过程中,把自己的日常备课、教学过程、教育策略、相关活动的内容,与自己提出的研究问题紧密结合起来。内省、反思是微型课题研究的起点,对问题的求证是微型课题研究的本质。在“反思”中“研究”,在实践中求证,微型课题研究以校为本,立足课堂,围绕学科教学展开研究。因此,微型课题研究不仅仅是一种研究方式,也是一种教学方式。微型课题研究抓住教学中需要反复强化的某类问题,在一段时间持久关注,循序渐进地解决问题。教师关注微型课题研究,就是做课堂教学行为优化的有心人,学生行为习惯优化的有心人。
      “有实效”。首先是选题“务实”,微型课题研究立足于当前教育教学工作,针对教师教育工作中遇到的盲点、热点、难点、疑点问题,选题贴近学校、贴近教师、贴近教育教学实际。其次,研究过程“踏实”,源自于教育教学实践的问题还在教育教学实践中解决,微型课题研究在教中研、研中教,研究是教育教学实践的组成部分,不是游离于教育教学实践之外的活动。再次,研究结果“真实”,微型课题研究成果的表述不同于规划课题,强调在“做得好”的基础上“写得好”,从表达形式上看,它不需要编写专著,也不一定要撰写长篇的结题报告和专业论文。它可以是教学案例设计稿,听、评课稿,教育案例,教育故事,课堂教学实录;也可以是研究小报告,访谈记录,调查问卷及报告,沙龙材料,学生作品;还可以是音像作品,图表、教具等实物。这些成果对教师来说,既实在也实用,教师用自己的语言叙述自己的实践,从自己的实践中提炼自己的经验,让自己的经验体现自己的特点。这样的表达方式不仅为研究者积累了改进工作和后继研究的经验,也便于同伴互通共享。
      四、微型课题研究的建议:
      1.课题的提出来源于教育教学中。
      套用一句罗丹名言:生活中不是缺乏问题,而是缺乏发现问题的眼睛。要做教育、教学的有心人,平时时时处处留心观察,在工作中要多问几个为什么。善于发现、工作中的问题,总结自己的教学经验。这是符合“想好了做”这个教育科研的重要特征的。如学生不喜欢举手发言这个现象,就可以当一个问题:“学生为什么不喜欢举手发言?”答案仅仅是他的智力问题吗?仅仅是她的个性问题吗?不是的。如果你以科研的意识去和学生交谈,去调查一下。就会发现学生上课不举手发言的原因是五花八门的:有学习态度的原因,预习不充分;有学习能力的原因,自己学不会;有心理因素的原因,胆子小 ……这时,你再反思:青少年时期是求知最强烈的时期,他们为什么在课堂上不想问?为什么他在课堂上宁愿选择沉默?这就是问题,“如何调动学生课堂的主体参与”,这样,一个课题就形成了。学生的困难就是我们要研究的课题,学生的不足、缺点就是我们要研究的课题。
      2.正确选择开展微型课题研究的方法。
      教师做课题的立足点是:作为教的主体,要从自己开始,从自己的课堂开始,运用教育理论,以科研的思路发现需要解决的问题,并思考解决的办法,而不是要去创立一种教育理论,因此我们倡导以“行动研究、实证研究、案例研究”为基本方式。具体地说:⑴ 观察法; ⑵ 调查法; ⑶ 测验法; ⑷ 行动研究法; ⑸ 文献法;⑹ 经验总结法; ⑺ 个案研究法; ⑻ 案例研究法; ⑼ 实验法等等。
      A.问卷调查法:确定问题——设计问卷——实施调查——信息分析——形成结论
      B.行动研究法
      它以教师为研究主体,针对自己的教育教学中的问题,在专业研究人员的指导下进行诊断、分析,找出问题的原因,制定解决的方案,对实施结果进行评估。如果效果不佳,出现新问题,再诊断、分析、制定进一步方案,循环往复,改善提高教学行为。程序:问题的提出——问题的归因—— 措施与行动——评估与反思
      C.个案研究法
      个案研究法就是对单一的研究对象进行深人而具体研究的方法。个案研究的对象可以是个人,也可以是群体。个案研究一般对研究对象的一些典型特征作全面、深入的考察和分析,也就是所谓"解剖麻雀"的方法。
      个案研究的对象少,研究规模也较小;同时个案研究一般都是在没有控制的自然状态中进行的,也不要在一段时间内突击完成。所以,个案研究就特别适合教师的研究。教师可以抓住一两个典型的学生或一类学生,结合教学、教育工作实践进行研究。对于每一个教育实践工作者来说,总可以在班上找到研究对象,而且也不需要什么特殊的处理,不影响正常的教育活动。但是个案研究不能仅停留在对个案的研究和认识的水平上,需要认识教育与发展之间的因果关系,提出一些积极的教育对策,以改革教育教学方法——透过现象看本质,得出规律性的结论,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3.在“困惑”中思考和前进。
      作为一线教师在长期的看似简单、重复,其实纷繁复杂的教育教学工作中,其实有很多问题和“困惑”,我们一线教师进行课题研究的根本目的就是:改进改善教育教学行为,解决工作中的问题困惑。微型课题研究和我们教师最主要的教育教学工作是密切联系的,课题的提出就来源于教育教学中的问题,课题实施的过程就是我们有计划、有步骤、不断反思调整的教育教学行动,而课题的成果就是解决问题,达到师生双赢。微型课题研究更多地从实践出发,而非刻意印证、顺应某一理论。微型课题研究追求成功,也允许失败,本着实事求是的态度去研究。微型课题既然是更关注个体,那么研究时的“反思”尤为重要。
      在微型课题研究过程中,教师的实践、总结反思、探究、改进的生活经历会形成特定的“个人知识”。这种“个人知识”会直接影响到教师对教学、学生、师生关系的理解,以及对教育活动的意义、方式的构建。教师从事研究的过程,也是自己反思教育行为、重建教育教学“个人哲学”的过程。这一过程必将帮助教师积累教学经验,丰富和提升教师的实践智慧,必将有利于教师的专业成长,促进更多“学者型”教师的产生,“做我们喜欢的,擅长的,并努力一直坚持下去!”抛弃“一蓑烟雨任平生”的淡漠,放飞“直挂云帆济沧海”的豪情,我们都会做得更好!

版权所有:昆山市周市中心小学校 地址:江苏省苏州市昆山市和蔚路1号

技术支持:昆山市富众网络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