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详情
信息详情首页 >信息详情
十二月份教科研学习资料
[发布时间2012年12月26日]
教科研学习材料
教师怎样做叙事研究(摘要)
教育叙事可以理解为描述(主要是“描写”)教育故事,这种“描述”、“描写”形态使教育叙事与教育论文拉开了距离。教育叙事的基本形式是用“描写”的方式“讲故事”。教育叙事是否成功,取决于讲故事的人是否保持了描写的“深度”。我们关注的问题是:究竟如何保持教育叙事的“深度描写”?
(一)将“教育生活”还原为“教育冲突”
故事的要素很简单,比如时间、地方、人物、事件。按照这些要素,小说、电影甚至流言蜚语、道听途说或闲谈都充满了大量的故事。
可是,为什么有些故事是可读的、动听的,而另外的故事不具有可读性,不怎么动听?
这里面有一个基本秘密。这个秘密就是:好的故事总是显示或暗示了某种冲突。冲突越宏大、深刻、不可调和,与这种冲突相关的故事就越可读、动听、迷人、感人。这样看来,我们就可以对我们所提交的故事做基本的检阅和评审。我们应该明了:为什么这个教育故事所讲述的故事是引人入胜的,而另外的故事却索然无味?
“引人入胜”的教育故事并不意味着这个故事是奇形怪状的新闻,相反,“引人入胜”的故事很可能只是讲述一个教育日常事件。能够将日常教育事件制作成引人入胜的教育故事,这是教育叙事的基本精神,也是教育叙事的基本难题。
教育叙事的基本精神是“面向教育事实本身”或“面向教育日常生活”。
真实的“面向教育日常生活”是从教育日常生活中发现、识别某个或某些“教育冲突”(教育冲突也可以理解为“教育矛盾”)。若某位中学或小学老师“面向”了教育日常生活,这就意味着这个人正在注视、关心某个“教育冲突”。
凡有“教育冲突”发生的地方,这个地方就隐含了相关的教育故事。但是,只要这个“教育冲突”被人关注、关心的时候,这个隐含的教育故事才被宣布、传播出来。
凡是没有教育冲突的地方,这个地方就没有教育故事。好的教育故事总是拉着读者或听众进入某种教育事件及其冲突中。
(二)如何识别“教育冲突”
教育日常生活不断在制造和涌现教育冲突,有些教育冲突是可见的,但大量的教育冲突是看不见的。这些教育冲突潜伏在教育日常生活中,它们保持沉默、处于遮蔽状态。这些看不见的、沉默不语的教育冲突堆积在一起,构成了真实的教育日常生活。做教师的人,实际上一直被大量的保持沉默的“教育冲突”所包围、围困和困绕。
只有那些对教育冲突比较“敏感”的人,才会关注、注视、识别并面对这些沉默无语的“教育冲突”。
所谓“敏感”,实际上是某种“眼光”(“理解力”和“判断力”)。而某人是否具有发现教育冲突的“眼光”,取决于这个人是否已经形成了自己的“个人化的教育理论”。如果这个人具备了“个人化的教育理论”,那么,他对教育实践就有了自己的理解和判断。他就能够“慧眼识冲突”。教育冲突一旦被某个人是识别出来,这个教育冲突对这个就不再保持沉默。
教育叙事并不直接论述教育道理,直接论述教育道理的作品是“教育论文”。但是,教育叙事必须掌握、领会相关的教育道理,然后再把这些教育道理巧妙地隐藏在自己的“描写”中。有“深度描写”的教育叙事,并不意味着描写词语丰富或句子的堆积。描写的“深度”只取决于所描写的故事背后是否隐含了相关的教育道理或教育理论。
真实的生活总是隐含了大量的冲突,有人敏感,领会了那些冲突,有人迟钝一些,对那些冲突熟视无睹、视而不见。前者是艺术家,后者是“常人”。常人一直生活在冲突中,但这些人自己看不见冲突,需要借助艺术家的作品来发现这些冲突。常人的生活看起来最真实,但由于生活中的冲突没有被揭示出来,这样的生活就显得平面化甚至庸俗化。艺术家的生活看起来是虚假的人为制作的艺术品,但这些艺术品比那些日常生活更真实。于是,常人对艺术家有一种倚赖和祈求。艺术揭示冲突,日常生活掩盖、淹没冲突。教师讲述自己的教育故事其实是让艺术进入教师的日常生活,让教师的日常生活显露背后的教育冲突。教育生活中的教育冲突一旦显示出来,这些教育冲突就隐含了相关的教育道理。

版权所有:昆山市周市中心小学校 地址:江苏省苏州市昆山市和蔚路1号

技术支持:昆山市富众网络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