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研课题研究之问卷的编制
问卷调查是调查法中的一种重要类型,对于问卷法来说,最主要、最关键的工作是问卷的编制。对此,研究者们进行多方面的探讨。
1.问卷的特点、优点和缺点
有研究者认为,问卷具有如下特点:第一,问卷法统一提问、回答的形式与内容,对于所有的被调查者都以同一种问卷进行询问,同时,以同一种方式发放与填写问卷。简言之,这是以标准化工具收集资料。第二,使用问卷法,一般不要求被调查者在问卷上署名,换言之,问卷法调查具有匿名的特点。第三,使用问卷法,调查者一般不与被调查者直接见面,而由被调查者自己填写问卷,即说,问卷法具有间接性的特点。〔郑金洲等,143—144页,2003〕也有研究者认为,问卷法具有如下3个特点:第一,运用范围广;第二,它是一种高效调查手段;第三,其调查结果具有较高的代表性。
有研究者认为,问卷法的优点主要有:第一,问卷法不受人数限制,调查的人数可以较多;第二,问卷可以由访员访问,也可以邮寄;第三,问卷可以完全控制变项,找出因果关系;第四,问卷资料适于电子计算机处理,节省时间,并且
容易量化。问卷法的缺点主要有:第一,问卷只能在一定的范围内取得资料,研究弹性不足;第二,问卷不容易找出错误或误解;第三,问卷对设计要求比较高,如果在设计上出了些毛病,问卷就无法补救。
2.问卷的基本结构
有研究者提出,问卷的基本结构包括以下3个部分:第一个部分是前言,这是写在问卷开头的一段话,是调查者向被调查者说明调查目的与要求的一封简单的信。前言一般包括这样几个方面的内容:调查的目的与意义;关于匿名的保证;对被调查者回答问题的要求;调查者的个人身份或组织名称。第二个部分是主体部分,这是问题表,包括从研究课题与理论假设中引申出来的问题以及对回答的指导语,指导语主要有4种类型:一是关于选出答案做记号的说明;二是关于选择答案数目的说明;三是关于填写答案要求的说明;四是关于答案适用于哪些被调查者的说明。第三部分是结语,这一般采用3种表达方式:一是对被调查者的合作再次表示感谢的一段短语内容,以及关于不要漏填与复核的请求;二是提出1—2个关于本次调查形式与内容感受等方面的问题,征询被调查者的意见;三是提出本次调查研究中的一个重要问题,以开放性问题的形式放在问卷的结尾。
3.问卷设计的一般程序
有研究者认为,调查问卷的设计一般要经过如下程序:第一步是确定所要收集的资料,即根据研究目的,详细地列举问卷要收集哪几个方面的资料。第二步是确定问卷的型式,问卷型式的确定要综合考虑如下几个方面的因素:首先是问卷调查实施的方式,如果采用个别访问的实施方式,则以开放式的问卷为佳;如果采用邮寄或分派问卷的方式,则以封闭式问卷为宜。其次是研究问题的性质,如果对研究问题只需作一般性的了解,不需要或不可能作深入了解,则用封闭式;如果对问题需要作进一步深入了解,则用开放式。再次是问卷回答者的特点,对于教育程度较低的回答者,用封闭式问卷中的是否式题目为宜,对于幼儿则应以图画式的问卷为宜,对于文化程度较高的回答者,则可以用开放式问卷。最后是将来资料分析和解释的方式,如果要进行量化统计,则应采用封闭式问卷。如果要对资料作比较深入的定性分析,则以开放式问卷为佳。第三步是撰拟问卷的标题和指导语。设计标题的一般要求是:标题要与研究目的相符,不要引起回答者不良的心理刺激。指导语一般包括称谓、研究目的、该项研究与被研究者自身利益关系、回答问题的要求、对有关问题的解释等,以及说明联系人、联系地址、电话号码等。设计指导语的一般原则是:说明这项研究的意义;语言要诚挚、恳切、热情,使被问者读起来亲切,消除戒备和抵制心理;简明扼要。第四步是撰拟问卷的题目,即根据所要测量的变量撰拟实际上要测量的每一个变量的题目。第五步是修改和预试。第六步是编辑和考验,编辑主要是将问卷的各个部分组合编排起来,形成一份完整的问卷;考验主要是检验问卷的信度和效度。
也有研究者认为,问卷设计要遵循下列程序:第一步是明确调查的中心概念,确定研究范围;第二步是构建问卷框架;第三步是在建立框架的基础上,进一步将大问题分解,直至提出具体的问题;第四步是广泛征求意见,修订题目;第五步是测试;第六步是根据测试结果,进行再次修订;第七步是正式测试。
4.问卷设计的原则
有研究者认为,问卷的设计必须遵循如下原则:第一,问卷中的所有问题都应和研究的目的相符合,即题目应是研究问题和假设所要测量的变量。第二,整份问卷能显示一个重要的主题,使填答者认为重要而愿意合作。第三,整份问卷要尽可能简短,其长度只要足以获得重要的资料即可。如果问卷太长,花时间太多,回答者有可能不愿意或不认真回答。第四,问卷中的问题表述要清楚,简明扼要,易于回答;要客观,没有引导所期望反应的暗示。第五,问卷中的问题不要涉及社会禁忌和个人隐私或恩怨,一般情况下不要提敏感性的问题。第六,问卷中的问题不要超出回答者的知识和能力范围。第七,问卷中的问题所收集的资料要易于列表说明和解释。第八,问卷中的问题排列要恰当。
也有研究者认为,良好问卷要符合以下标准,这也是编制问卷时要注意的事项:第一是目的明确,这要做到:研究者提出的问题必须反映研究者的研究目的和假设;问题的设计要符合上述架构的基本要求。第二是表述准确。第三是语言通俗。第四是理解清楚,研究者所提出的题目应该在受测者能理解的范围之内。第五是避免主观性情绪,这包括:要避免主观情绪化字句;避免涉及隐私的问题;避免诱导回答及暗示回答。第六是选择合适角度。
5.问卷问题的设计
(1)问卷问题的型式
综合有关的研究来看,问卷中的问题的型式包括两大类型:一是开放式,这主要有两种具体题型,即填空式题型和问答式题型。二是封闭式,包括以下几种具体题型:①是否式,这类题目,只提供两个反应项目让回答者选择其中一个,如“是”与“否”、“同意”与“不同意”、“有”与“没有”等;②选择式,这种题型是让回答者从多种答案中挑选最适宜的一个或几个答案;③排序式,也称评判式,这种题型是由回答者用不同的数字评定一些叙述句或类别项目的顺序;④划记式,这种题型是按照同意或不同意,在答案上分别作记号“√”、“○”或“×”;⑤配对式,这种题型要求回答者在已经配搭成对的答案中进行选择;⑥表格式,如果是一连串的问题,可以不必每题分开选择,而是把它们集中在一个表格之中,一边是问题排列另一边是勾选等级;⑦线段式,这种形式旨在测量某种特质的程度。〔李方,108-113页,1997〕
(2)问题形成的过程
有研究者认为,问卷问题的形成,一般要经过如下步骤:一是课题分析,提出假设;二是概念具体化,寻找变项;三是确定指标;四是测定已经确定的指标,编制直接与间接的问题。〔郑金洲等,145页,2003〕
(3)问题撰写的技巧
有研究者提出,在撰写问卷题目时有如下些技巧:第一,要避免题目中包含两个以上的概念或事件;第二,避免采用双重否定;第三,题意要清楚,避免过于空泛;第四,避免用不适当的假设;第五,避免使用容易被误解的字词,如果使用,就必须清楚界定;第六,当反应项目属于类别项目时,必须列举完整;第七,当反应项目属于类别项目(如性别、职业等)时,反应项目彼此之间必须相互排斥,没有重叠现象;第八,题目中如有特别重要或需要强调的概念,应在这些词下面加线表示,目的是引起填答者特别注意这此字词,因为这些字词是题目所要强调的概念;第九,在回答者能懂的范围内提出问题;第十,避免需要花太多时间填写的题目;第十一,避免启发回答或暗示回答;第十二,题目必须在填答者所能回忆的范围之内;第十三,避免引起填答者情绪困扰的内容。
有研究者提出,在问卷问题的提出方面,要做到合理、科学和艺术地提出每一个问题。判断问题是否合理的标准有3个:第一,全部问题是否都是特定研究课题及其理论假设所必须了解的;第二,问题对于全部被调查者是否普遍适用;第三,提问的形式是否适合被调查者。问题科学性的标准主要有如下3个:第一,一个问题中只包括一个调查指标,只询问一件事情;第二,问题不带倾向性;第三,提出的问题必须具备明确的含义。艺术地提出问题的方法主要有以下5种:第一是委婉法,即使用委婉词代替刺激性的词汇提问;第二是间接法,即提出问题后,先提供其他人的回答,然后要求被调查者对于其他人的回答作出评价;第三是消虑法,即在正式提问前加上一段关于引用权威或普遍性事实的文字,以消除顾虑;第四是虚拟法,即先假设一种情境,然后要求在该情境下回答问题;第五是援助法,即在表明调查者可以提供帮助的情况下要求被调查者回答问题。
(4)问题的排列
有研究者提出,问卷问题的排列一般要考虑以下问题:第一是时间顺序,即按照事件发生先后排列。可以先问较近的,再问较远的;也可以先问较远的,再问较近的。第二是理解顺序,即按照被测者理解的难易程度排列,一般的做法是:属于一般的或总论的应放在问卷的前面,特殊的或专门的放在较后;容易回答的放在前面,不易回答的放在后面;比较熟悉的放在前面,生疏的放在后面。第三是内容顺序,即依照内容不同进行排列,这主要是:同性质的问题可以放在一起。第四是交叉顺序,即按照问题中的变量交叉排列,如一个态度量表,问卷中各个变量的问题可以交叉排列。第五是类别顺序,即按照内容的类别进行分类。从总体上说,问卷资料通常可以分为三类:一类是所谓基本资料,如性别、年龄、收入等;二类是行为资料,如每天收看电视时数、上课发言次数等;三类是态度资料,如个人学习态度、学习自信心及成就动机等,我们使用问卷的排列顺序,经常按照这个一、二、三的顺序,但也有人在研究中把基本资料问题放到最后。
教科研研究课题研究步骤
一、选题
1.课题来自哪里?
2.选题的一般原则
科学性:要有理论基础和事实依据,必须符合科学原理;预期结果要合理;研究方法要正确严谨。
可行性
创新性
3.选题的一般过程
(1)明确方向——发现问题
(2)浓缩范围——经验分析
(3)提示焦点——形成课题
4.选题的注意事项
(1)选题宜小不宜大
(2)选题应结合实际。选题要有新意。
(3)选题要考虑研究者的优势,与自身工作相结合,与研究者的能力相适应。
二、申报课题
申报课题,也就是设计研究方案,是如何进行课题研究的具体设想,是开始进行课题研究的工作框架,是如何进行研究的基本思路。是保证研究顺利进行的必要措施;使研究具体化的中心环节;是研究成果质量的重要保证;有利于检查和自我检查;有利于协作研究。一般上级部门开展的课题研究都附有课题申报表。
1.课题申报表(课题研究方案)组成:
(1)课题的表述与界定:课题的名称或题目必须明确表述所要研究的问题,要体现研究对象、研究问题、研究方法。如“初一政治自学辅导教学的实验研究”。
(2)研究的背景、目的、意义:
研究背景:即根据什么、受什么启发而研究。
研究目的意义:即为什么要研究、研究的价值是什么、解决什么问题,包括理论意义、实践意义;外在目标(目的)、内在目标目的——学生发展)。
研究综述:本课题研究的历史与现状。
研究的特色或突破点:问题新、方法新、角度新、效果新。
(3)研究范围:对研究对象的总体范围的界定;对研究对象的模糊概念进行界定;对关键概念的界定。
(4)研究内容:很重要的部分,如果提不出具体的研究内容,就无法研究。
(5)研究方法:
①注意事项:注意多种方法的使用;方法要写详细些;不能滥用方法
②主要方法:
行动研究、实验研究、个案研究、调查研究、文献研究。
(6)研究对象:具有代表性和典型性,使研究结果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
(7)研究程序(步骤):研究的每一阶段的工作任务和要求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收集资料、开题
第二阶段(实施阶段):
第三阶段(总结阶段):
(8)预期成果的形式:①论文、研究报告、著作等;②学生变化
(9)研究成员(及负责人、分工)
(10)经费预算及其他所需条件
2.填课题申报表(立项论证)
3.填写课题申报表的注意事项
(1)认识填写申报表的重要性。是成功的一半,不能应付。
(2)一式几份,要自己留一份,最好在电脑中保留一份。
(3)核心是目的意义、研究步骤、研究内容方法。
4.我的课题申报表
三、开题论证
1.开题论证的含义、意义
2.开题报告的撰写方法
3.与立项论证(申报课题)区别
4.召开开题论证会
四、实施研究
1.重视理论学习和理论的指导作用
2.重视选择研究方法
行动研究的特征:
⒈ 为行动而研究
为行动研究指出了行动研究的目的。研究的目的不是构建系统的学术理论,而是解决实践工作者所处的情境遇到的问题。研究目的具有实用性。问题的解决具有即时性。
⒉ 在行动中研究
在行动中研究指出了研究的情境和研究的方式。行动研究的环境就是实际工作者所在的工作情境,并非是经过特别安排的或控制的场景。行动研究的研究过程,即是实际工作者解决问题的过程,是一种行动的表现,也是实际工作者学会反省、问题探究与问题解决能力的过程。
⒊ 由行动者研究
由行动者研究指出了行动研究的主体是实际工作者,而不是外来的专家学者。专家学者参与研究扮演的角色是提供意
教育课题研究成果表述的目的和意义
教育课题研究的成果,是针对某种教育现象或某种教育理论进行调查、实验和论证后所得出的新的教育观点、新的教育思想、新的教育方法或新的教育理论。教育课题研究成果表述的目的意义,不仅是为了科学、全面地总结课题研究工作,而且是为了向教育界以至社会提供教育科研信息,以丰富教育理论宝库,推动教育教学实际工作。教育课题研究成果表述的目的意义具体地说有以下几方面:
一、科学总结,显示课题研究所具有的价值
一项教育课题研究的成果的价值表现在两个方面:
1、学术价值(理论价值)。教育课题研究成果能丰富所涉及的教育领域的知识和理论,并为新的研究过程提供新的观点、新的材料。
2、社会价值。教育课题研究成果提供了所研究的教育问题的真实情况,并提出解决这个问题的理论依据、办法、建议,使教育工作可以根据研究成果进行变革。
教育课题研究成果是研究工作全过程的缩影,是研究结果的文字记载,是显示研究价值的标志。教育课题研究成果的表述,说明了该项课题研究什么、如何研究、取得哪些成果,这些成果有怎样的学术价值和社会价值。因此,教育课题研究成果的表述,不仅能全面反映研究所取得的进展,而且有利于深化和发展同类教育课题的研究。
二、深入思考,提高研究者的研究水平
教育课题研究成果的表述,是一个严密的总结、思维的过程,需要研究者深入思考,针对课题研究的目标、对象、内容、措施等,对获取的资料进行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然后用语言文字加以反映,形成教育课题研究报告(论文、专著)。这就是说,表述教育课题研究成果的过程是研究者把研究中所获得的感性材料,通过艰苦的思维加工、深入研究,上升为理性认识的过程,它对研究者研究能力和水平的提高所产生的作用是绝对不能低估的。
三、不断深化,促进课题研究成果的交流和推广
研究者通过教育课题研究能获得直接的教育教学经验。而这种经过认真选题、精心设计、深入探索所获得的直接经验,对于参与课题研究的人员来说是十分宝贵的,同时对于所有教育工作者的认识的提高,对于整个教育事业的发展也都是十分宝贵的。我们进行教育课题研究的一个重要目的是将取得的研究成果应用于教育实践,以此来推动教育工作。为此,只有通过教育课题研究成果的表述,写成研究报告(论文、专著),才能在不同场合,以不同的形式进行交流,并有针对性地指导教育实践,进而达到推广的目的。
校教科研工作安排
1、学校校长直接领导学校教科研工作,教学校长主管教科研工作,学校教科研领导小组负责指导学校教科研的工作实施运行。
2、每学年初学校召开教科研领导小组、指导小组会议,总结上一学年的教科研工作,布置新学年的教科研工作,提出搞好课题研究的具体要求和措施。
3、学校领导引领全校教师积极参加“十一五”教研、科研课题的立项、研究工作,做到教学骨干教师人人有课题,每个教研组至少有一个课题。课题的申报一是要结合学校课题进行申报,二是结合自己的教改情况进行申报。
4、每学年学校和实验教师都要制定一个阶段性课题研究实施计划,并按时写出阶段性研究总结。
5、课题负责人全面负责课题研究的各项工作。定期召开课题研究的汇报或调研会,了解研究的进程,指导下一阶段的实验工作。课题指导教师要经常性组织教师研讨,搜集、整理实验资料,进行归档立卷。及时记录科研工作的进展情况以及研究体会,按月向校长汇报实验研究进程。
6、自查、检测。每位实验教师每学期末要写出阶段实验总结,向学校课题指导组汇报实验过程中的得失,并将实验过程中积累和收集的资料、数据等一并交教导处进行归档立卷,以做便于学校对实验中期、实验结果进行检测、评估。
7、实验教师应维护课题研究的严肃性,要积极投身实验研究探索,在研究过程中可作不断的改进或提高,确保课题按时结题。
8、课题领导小组成员要积极为各个课题的开展提供服务。对于区、市级以上的重点科研课题提供一定的资料、经费等。
9、加大实验教师学习培训的投入,定期组织科研人员,学习最新科研理论和科研信息,进行有针对性的科研培训,以引领、提升教师的实验研究能力和素质。
10、建立课题研究表彰奖励机制。精神奖励、政策性奖励以及物质激励机制,并于教师评先、晋升职称等挂钩。
11、每个学年度召开一次学校教科研工作年度交流表彰会议,对已出成果的科研课题予以表彰、奖励,并报送相关科研部门各杂志,积极鼓励优秀成果的推广工作。
12、课题结题与鉴定管理。(1)课题研究符合结题条件时,实验教师向学校课题组提出申请,学校课题负责人向上级教研、科研部门提出结题申请,课题负责人撰写、递交《课题研究结题报告》,并附相关实验研究资料。(2)课题的成果形式有科研实验论文、实验研究报告、校本课程教材和实验研究活动软件资料等。学校课题组要把实验研究成果进行合理的管理和推广,并根据成果的情况,适时汇编《学校教科研成果文集》。
中小学课题研究方案的设计
设计研究方案是为了对课题研究的方向和进程形成清晰的认识,做到心中有数,有事可为,一步一步地走向预期的目标。可以说良好的研究方案是研究成功的一半。然而在中小学课题立项评审中,我们发现许多研究方案概念模糊,陈述混乱,没有整体规划,对后继行动缺少实际的帮助。究其原因,除了不够重视之外,研究者不清楚方案的基本要素和基本设计思路也是其症结所在。
课题研究的方案尽管形式多样,但都要回答如下表所示的基本问题。对这些基本问题的回答,就构成了方案的基本要素。
基本问题 |
构 成 要 素 |
意图指向 |
研究什么 |
⑴课题名称;⑸变量界定;⑹研究目的(目标);⑺研究假设;⑻研究内容; |
切口 |
为何研究 |
⑵课题的现实背景和意义;⑶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文献综述);⑷理论依据; |
缘由 |
怎么研究 |
⑼研究方法;⑽研究步骤;⑾资源配置(如人员分工、经费预算等); |
程序 |
条件怎样 |
⑿物质条件、人力资源和前期成果等; |
基础 |
有何成果 |
⒀预期的成效、研究成果应达到的水平和表现形式。 |
效益 |
这些要素并不是孤立的,它们彼此联系而成为一个具有内在逻辑关系的整体。上表中的序号是课题研究方案展开时各要素的参考排序,也可根据研究需要有所调整。一般地说,课题方案需要体现这样的思路:清晰梳理相关领域的研究背景(背景清)→在背景分析的基础上选择缺乏研究或者尚未完善的领域,提炼出新颖而富有实际意义的主题(主题新)→把主题分解为具体明确的、可操作的研究任务(任务明)→为完成任务制定符合实际条件的操作方法、步骤和手段(道可行)。
一、背景清
⒈课题的现实背景及意义
介绍背景与意义,主要是说明课题的来源,阐述为什么要研究。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⑴本课题与时代发展、社会变革的联系。这是课题提出的大背景,如果课题的时代特征不明显,也可不写。⑵结合自己当前的教育教学实际,提出实践中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⑶阐述研究的意义,说明理论价值(如课题的研究能更深刻、更精确地揭示事物的本质与规律,能完善、突破或者校正某一教育理论。对于重在实践研究的课题,也可不写)和实践价值(可找到解决问题的新思路、新方法、新技术和新模式)。
⒉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综述的“综”,即综合,意思是要“综合性”地叙述某一领域在一定时期内的研究概况;而“述”除了“叙述”之外,更重要的是“评述”,即作者自己的见解。综述时需要理清别人已有的相关研究的材料、方法、观点、结论、成果、水平、动向等,还要评述相关研究的问题和欠缺。在某一个领域,假如他人的研究已经很先进、很完美,我们只能在别人的后面重复,无法有所充实、完善、纠正、突破和创新,那就没有再研究的必要。
撰写综述时注意:⑴紧扣主题。综述应与课题直接相关。⑵高度概括。对引文要精心梳理避免繁复。⑶考究原文。慎用对原始文献的解释或转述。⑷有所选择。选择出自政府、专业机构、有影响、有价值、正式出版的文献。⑸内容翔实。对相关观点和成果的叙述要全面客观,内容精炼而不干瘪,选择精要而不偏颇。⑹有述有评。引述不可扭曲别人的观点,但可阐述自己的看法,指出存在的问题。
如课题“关于加强对高中生历史学习中社会实践活动指导的研究”,其中“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的要点如下:⑴国外研究现状;⑵国内研究现状;⑶对样本学校活动实践的调查;⑷存在的问题。
上述评述从国外开始,反观国内,再回归到研究的学校。在宏大的背景之下,对现状进行聚焦式的梳理,全面地“综合”了他人的研究和实践,在聚焦的过程中发现了“存在的问题”。
⒊理论依据
新的研究成果都是在已有研究成果基础上的突破与发展,因此寻求已有理论的依据,可以让研究在正确理论的指导下顺利进展。如要开展学生认知结构一类的课题研究,就需要以认知心理学及相关知识作为理论依据。当然,理论的选择要有启发性和针对性,能指导实际操作,对课题研究具有支撑作用,可以引经据典,也可自圆其说,但不要乱贴标签,不能为理论而理论。
二、主题新
每个课题都应有一个明确的主题,研究方案应清楚地表达本课题要研究的核心问题是什么。而主题有无新意,则是课题有无价值的关键。所谓新意,就是我们的研究与他人研究的不同之处。我们的研究在领域、方向、假设、角度、方法、对象(如学生的地域特点)、可靠度、精确性等等方面,至少要有所不同。这也正是课题方案需要分析研究的背景、梳理相关成果的原因所在。所以,在表述主题时,要让方案的读者看出“背景”和“主题”之间的逻辑关系,在背景的衬托下看出我们提出的核心问题新在何处。主题的新意铺展于行文,承载于变量,浓缩于课题的名称。
⒈课题名称
课题名称是对课题研究实质的高度概括,应力求文字简洁而又能展示课题的面貌,最好能体现研究的对象、范围、内容和方法,让人一看就明白研究什么和怎样研究。如“初中代数自学辅导教学的实验研究”。课题名称多以陈述式句型表述,慎用疑问句,不用似是而非的辞藻和口号式或结论式的句型。
课题名称中往往包含“实践”、“探索”、“研究”等涉及研究方法的词汇。我们的理解是:含有“实践”的,则课题多以活动为载体而展开;有“探索”的,则需要研究者有所创新;单写“研究”的,则课题采用的是思辨性方法,或是多种方法的组合。“××研究”类课题如果采用单一的科研方法,则可在课题名中直接写明,如“××行动研究”、“对××的调查研究”等。
⒉变量界定
变量即变化着的客观事物。事物是相互联系的,一个事物的变化可能会引起其它事物的变化。由于教育现象和规律的复杂性和模糊性,变量之间的关系往往不是简单的一一对应。一个课题往往涉及多个变量,对这些变量的理解也可能因人而异。越是富有新意的课题,变量的公共认知度也往往越低。因此,在研究方案中对表现主题的重要变量或者容易误解的变量,必须给予明确的界定。这样才能使阅读者不会误解,使课题组的成员能形成统一的思路,使研究在确定的范围内开展,避免不必要的目标变更、方向转移和范围的缩放。反之,对研究变量缺乏明确界定,如“挫折教育”与“磨难教育”,“创新精神的培养”与“考试成绩的提高”就容易混为一谈。给变量下定义有两种基本方式。⑴变量的抽象定义。即对变量的内涵做出说明,可以参照有关辞典、教育理论书籍、课程标准、教材,或国家对教育问题的方针政策、法规守则等对概念进行科学定义。如果变量的含义不通俗,又查不到确切的定义,一般应该回避,另换别的概念。如果特别需要,也可自己尝试下定义,这就要求研究者具备一定的理论基础,并大量查阅文献资料,对相关问题有全面深入的了解。⑵变量的操作定义。即用可感知、可度量的事物、事件、现象和方法对变量做出具体的说明。变量的抽象定义仅停留在概念水平,它不能解决实际研究过程中变量的具体测定或操作问题,因此有时还须将其转化为操作定义。变量的操作定义虽然可以借鉴别人的研究成果,但更需要的是自己的研究。可操纵的变量是研究中要采取的具体措施和方法,对其下操作定义的目的就是要明确怎么操作。可测量的变量是研究中要调查的问题和效果,对其下操作定义的目的就是为了实际测量。可选择的变量一般用在课题表述中的研究对象和研究范围上,对其下操作定义的目的是要明确划分和正确选择。
三、任务明
把主题转化为明确的任务才具有可操作性。为此,研究方案一般需要写清如下几点。
⒈研究目的(目标)
目的和目标在汉语中几乎是同义词,但在课题方案陈述中,两者还是有些区别。研究目的是对研究结果的概括性预测与期望,是整个研究的归宿,显得笼统而抽象(也有人写成“总目标”)。教育科研要达到预想的目的,通常需要把笼统的目的加以分解,提出一系列可操作、可验证的具体目标。设计研究目标要注意:⑴统筹兼顾,既考虑课题本身的要求,又合乎课题组实际的工作条件、研究水平和时间。⑵课题研究目标不等同于教育教学工作目标。课题目标在于探寻未知的教育教学规律,工作目标在于完成具体教育教学任务,培养出更多更优秀的人才,前者是为后者服务的。⑶多个目标要在课题研究目的的统领之下形成体系。有一些综合性较强的课题,可按各个子课题之间的关系,分解并理出一个多层次的目标系统,形成一个完整的有机结构。
⒉研究假设
研究假设是研究者根据经验事实和科学理论,对所研究的问题预先赋予的有待验证的暂时性答案,是对课题所涉及的主要变量之间相互关系的设想。对各种教育问题和现象所作的且尚待证明的初步解释都属于假设性质。假设在课题研究中具有定向、限定和参照的作用。研究的问题以假设的形式表述,就会变得更加明确。中小学教育科研通常要探讨的是因果变量之间的关系,相应的假设是关于条件和反应关系的表述。如我们创设了什么条件,控制了哪些不想研究的因素,采取了哪些教育措施,就可能达到怎样的预期结果。提出研究假设通常要遵守:⑴不能与已被证实的正确理论或事实相悖;⑵对变量关系的推测要合乎逻辑;⑶应以陈述句的形式简单、明了地直接表达;⑷能用一定的方法收集数据和事实加以验证。当然,研究者可根据研究性质决定是否正式提出研究假设,定性研究、描述性研究及单一变量的研究则不一定要预先提出明确的假设。
⒊研究内容
研究内容要回答课题究竟研究什么的问题,即区分“做什么和不做什么”的问题。基本要求是把主题展开为具有内在联系的问题结构并确定重点,提出解决这些重点问题的实施构想,从而把大问题细化为几个具体而又关联的便于操作的子问题,用陈述句表述明白。如“高中学困生与非学困生学习习惯的比较研究”的研究内容:⑴调查学困生和非学困生在上课、作业、复习和考试习惯上的不同特点;⑵不同性别的学困生和非学困生学习习惯的比较;⑶不同年级的学困生和非学困生学习习惯的比较;⑷分类调查分析造成学习困难生学习习惯不良的因素;⑸提出矫正学困生不良学习习惯的对策。
⒋预期成果
预期成果就是研究正式展开之前希望得到的收获,包括问题解决的程度、可能产生的效益、成果表现的方式。成果的表现方式是成果的物化形态,如研究报告、学术论文、专著、案例等等,研究者可根据实际情况,选择书刊、光盘、网页、软件等不同的载体。预先设计成果的内容和表现形式,是为了使研究者能在研究开始时就着手材料的积累,避免研究结束时才发现有些阶段性的成果已经流失。
四、道可行
要圆满完成课题研究的任务,必须依据一定的客观条件,选择切实可行的途径。
⒈研究方法
研究方法是对怎样研究的回答,可以理解为原则、策略、程序、工具、方式的综合表述,重点写明怎样实施。如准备如何收集数据,将使用何种技术来分析、处理数据并推导出结论。若是实验研究,还要说明如何选取自变量、因变量以及控制哪些变量。
研究方法可分为:⑴收集研究数据资料的方法,如调查法、观察法、测量法、文献法等。这些方法旨在获得对象的客观资料,而不给予对象人为的影响。⑵旨在改变和影响变量的方法,如实验法、行动研究法。这些方法是要通过施加某些干预而获得某些期望的结果。
有些研究方案选择的方法缺乏与研究任务的内在关联,无法融入具体的研究过程,影响了可行性。孤立地看,方法其实并没有好坏之分,而联系到任务,却有是否合适的区别。也就是说,同一种方法,对于匹配的任务,就是可行的好方法;对于不匹配的任务,就是不好的方法。因此,研究者要熟悉和理解教育科研的各种基本方法,再从完成任务的需要出发选择方法。如“中学生学习方法及其指导研究”,若要考察研究现状和进展,选用文献法;若要验证一个假设,可用实验法;若要了解当前学生学习方法和教师指导学生学习的现实状况,就用调查法。当然,由于教育现象丰富多彩,问题错综复杂,所用的方法也可能是多种方法的组合。
另外,工具性材料如问卷、观察记录表、测验题等可作为方案的补充。
⒉研究步骤
就是课题研究任务在时间顺序上的计划安排。一般分为准备、实施和总结三阶段。如研究过程较长,则实施阶段还可再分为几个小的阶段。各阶段时间安排一般写明“×年×月——×年×月”,需留有余地。
准备阶段包括调查和前测、理论学习、制订研究方案、建立研究机构、确立研究对象等。
实施阶段包括研究内容的操作、研究方案的调整完善和过程的管理等。要明确如何将自己设计的研究内容和方法落实于具体教育实践,从哪个角度切入研究,进行操作。同时要明确如何记载整个研究过程的相关材料。
总结阶段包括对材料进行统计分析和加工,寻找规律,提炼研究成果,设计出预期成果的形式,写出结题报告,发表教育论文等。
⒊资源配置
主要是人员分工、经费预算等。人员分工要符合各成员的水平、能力、岗位和特长,每项工作都要落实到人,明确目标和时限。当然,分工的同时也要注意研讨与合作,利用集体的力量克服研究过程中的各种困难。综合性强、涉及面广的课题还可建立领导小组,下设子课题组并明确负责人,必要时聘请课题研究顾问。经费预算主要是指计划申请或自筹的经费数额以及经费支出的具体科目预算和年度预算。
在制定研究方案时,应让课题组的所有成员都参与考虑、讨论,就研究方案的各个方面充分发表意见。这一方面可以使方案更为周详,另一方面可以使课题组成员在这一过程中更为明确研究的设想和各人的任务,为研究的开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⒋完成条件
主要介绍物质条件、人力资源和前期成果等。物质条件包括图书资料、研究设备等。人力资源如核心人员的研究经验和能力,课题组人员的工作岗位、学术优势、年龄和专业的结构。前期成果主要指本课题组已取得的与本课题相关的研究成果。
总之,设计课题方案应仔细分析上述各个方面,理清彼此之间的逻辑关系,并综合为一个具有内在结构的整体。
周市中心小学校教育科研基础知识学习资料
一、教育科研常识:
1、教育科研是研究教育规律的活动。
2、教育科研包括三大领域:教育发展、教育理论和教育评价。
3、每个教师都能参加教育科研,而且必须参加教育科研。教师的职责及其工作特征决定他能够而且必须参加教育科研。教育科研已经成为教师成长的捷径,教师校本培训已经成为提高教育水平公认的有效方式。这种培训出了学习理论知识外,更重要的是教师在先进的教育理念指导下结合本职工作的探索和实践。
4、教育科研的基本程序:一、确定课题;二、研究课题;三、结题;四、推广成果和深化成果。
5、教育科研的基本方法:观察法、调查法、经验总结法、教育实验法、文献资料法、行动研究法和叙事研究法。
6、课题方案的主要内容:课题名称的表述;课题的背景与意义的阐述;确定课题研究的范围和对象;课题研究中的假设与概念界定;研究方法的选择;阐明实验因子与无关因子的操纵和控制;课题研究步骤地安排;确定课题研究的测量指标和评价方法;课题研究的组织与管理;完成课题研究的条件分析。
7、国内教育教学重要实验:新课程改革、新基础教育、新教育实验(朱永新)、顾泠沅青浦实验、刘京海成功教育、李吉林情境教育、于永正五重教学法、邱学华尝试教育、于漪语文教育、马承三位一体教学法、倪谷音愉快教育、钱梦龙语文导读法。
8、教育研究方式和成果表达形式:教育日志、教育叙事、教育案例。
9、教育日志:也称“教学日志”、“研究日志”、“工作日志”或“教师日志”。其作为表述教师研究成果的重要方式之一,是近来才被大家关注的。通过撰写日志这种方式,教师可以定期回顾和反思日常的教育教学情境,在不断的回顾和反思过程中,教师对教育教学事件、问题和自己认知方式与情感的洞察力,也会不断加强。日志通常由三种记录形式:备忘录、描述性记录、解释性记录。
10、教育叙事:注意点:多项收集资料;把握事件主线、注重事件细节、关注事件的分析阐释。
11、教育案例:案例的内容:标题、引言、背景、问题、问题的解决、附录。
二、学校教科研
1、我校的主课题是:《构建有效课堂的研究》。课题负责人:汪林元、张铭、周宇玉、朱卫文、徐建维、顾鹏雄、吴红、王金珍。课题组成员:俞静、王菊珍、董平、方芸、鲍思伊及各班班主任。
2、学校设教科室,教科室下设教科研组和课题组,学校的教科研组活动与教研组活动相结合,由教研组长带领组员进行教科研活动。
中小学教科研,小心“偏差”
新课程呼唤广大中小学教师的专业化发展,而教师专业化的核心是“教科研素养”。但是,在教科研发生深刻嬗变和飞跃的今天,中小学教科研自身的价值及广大教师在教科研活动的价值趋向都出现了明显的“偏差”,必须引起广大实践工作者的正视和反思。
新课程呼唤广大中小学教师的专业化发展,而教师专业化的核心是“教科研素养”。这种具有“内隐性”的素养是进行教科研的潜在能量,是一个教师“成熟程度”高低的重要标志。但是,在教科研发生深刻嬗变和飞跃的今天,中小学教科研自身的价值及广大教师在教科研活动的价值趋向都出现了明显的“偏差”,必须引起广大实践工作者的正视和反思。
在教科研的动机上,要克服“功利”,注重“内需”。
当前学校教科研中的问题所在便是功利色彩太浓,学校的教科研成了相当多的学校生存和发展中的点缀,成了教师在评定职称中的砝码。中小学教育科学研究从一度的“不敢涉足”、“浅尝辄止”到“校校有课”、“人人搞研究”,教师们为“职称”、“晋级”所左右而匆忙写作,华而不实、徒有虚名的“课题成果”随处可见。这种“装点门面”、“金玉其外”的教科研动机实际上是追求名校、名师效应的“功利思想”在作怪,是对教科研的本质观缺乏全面、正确的认识所造成的。学校教科研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课题研究必须从教育教学面临的突出问题中选题,从日常的教育教学中造题,从成功的教育教学经验中选题,从教师自身课堂实践的矛盾冲突中选题。只有这样,才能生成先进的教育思想、精湛的教学艺术,才是教科研真正的“科学性”与“方法论”。
在教科研的选题上,要避免“跟从”,注重“创新”。
教科研的选题反映整个研究的价值,引导着研究的方向,也制约着研究工作的程序和方法。中小学教科研的基本任务是解决中小学教育实际工作中的具体问题。“教育实践”是中小学教科研课题的主要源泉,也是一线教师研究的重点。尤其在“走进新课程”以后,教育理念的巨大变革,课程资源的开发挖掘,教学模式的重新构建,教学内容的优化组合,教学方法的择善而从,师生关系的重新确立,教学评价的多元化趋势等无不是课题选择的“源头活水”。但是目前学校和教师在教科研选题上“跟从”别人的多,加以创新的少,课题选择缺乏创新意识和时代特征。众多课题并无太多差异,有特征、有个性的少,重复研究、低层次研究的多。如“研究性学习”、“自主性学习模式”等课题遍地开花、大同小异。或者“穿新鞋走老路”,或者“穿别人的鞋,走别人的路”,惟独失却了自己的个性。其实,具有“创新意义”的课题研究,是具有“校本”、“师本”倾向的,必须就学校及教师本身教育实践中的问题进行调查、归类,找出共同特点,再结合先进的教育理念对其进行修正、提炼,去伪存真。从问题筛选→经验提炼→资料寻疑→现状分析→意向转化,是教科研选题的一般方法,“创新”也伴随其间。
在教科研的实施上,要减少“形式”,注重“过程”。
教科研的实施,是一个从假设到验证、再到推广,或者是调查研究、经验概括、实施推广的过程。它追求的是实践中的探索,注重的是过程中的实效。目前,教科研活动中追求“形式主义”的太多,主要表现在:1、重视了“方案”和“报告”的撰写,而忽视了实施过程的历练,方案和报告写得尽善尽美,“理论”、“原则”叙述详之又详,而具体操作过程避重就轻,蜻蜓点水,整个实施成了“哑铃”状(重两头轻中间)的畸形怪胎。2、重视开题及结题时的“轰动场面”,而无视实施进程的厚积薄发。开题及结题时,专家云集,嘉宾满座,而具体的操作过程却寡汤淡水,平时大量的研究工作往往被搁置一边。3、即使是关注“过程实施”,很多学校也喜欢大规模、大动作,通过大型公开展示,不惜花费大量的财力和精力,聘请导师来校“指点迷津”,希望能让老师茅塞顿开,快速成长。诚然,以上做法的出发点也许是好的,专家指点确实能保证课题实施的规范性,名师引路又能确保少走弯路。但一个课题的实施乃至于一个教师的成长,更需要自身大量的实践活动,需要经历一个艰苦磨练的过程,哪怕是实施中的失误与偏差也是很宝贵的研究成果。因此,在专家论证、名师指导后的“操作过程”、“自我练兵”是万万不能忽视的。只有扣住“研究内容”,层层推进、步步深化,由表及里,去伪存真,才能使教科研方案的假设及成果的呈现珠联璧合,浑然一体。
在教科研的评价上,要力戒“浮华”,注重“实效”。
这里指的教科研的评价,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对课题研究本身的评价,二是学校对教科研评价机制的确立。
在对课题研究本身的评价上,目前出现的“浮华”之风,主要表现在重视物化成果,忽视“推广辐射”。对于广大中小学教师来说,从事的主要是“应用性研究”,研究的主要方法是“行动研究法”,研究的目的在于应用,并在应用中再进行研究、改进和发展,这样的研究才是最有价值和意义的。课题“研究”并不是主要为了结集论文、展示成果、获得奖项,而是为了积淀经验、形成反思,提升理念、形成规律,并加以总结、推广。
在形成教科研评价机制上,学校更应力戒教育假转轨、真应试的弊端,要在提高教师的主体意识,引导教师志愿参与,倡导教师及教研组间的合作竞争,形成浓郁学术氛围上下功夫,通过机制创新以激励、塑造、发展和凝聚教师在“新”字上做文章,在“实”字上求真效。这样,才是中小学教科研的真正价值所在。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科研兴校”的宏伟目标。
教师如何选择课题
1.选题的意义。
我从自己参与教育科研的实践中体会到,教师搞科研和科研专业人员相比,首先在选题上更容易找到自己要研究的问题。因为教师就生活在科研的本源之中。丰富多彩的教学生活,使教师感到有无数的课题就在自己身边;对教育中大量现实前沿问题的感受体验,也使教师能够直觉地感到哪些课题更有价值。
比如,当前的语文教学改革虽然取得了这样或那样的成绩,但是,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我国语文教学高耗低效的被动局面,这里面有很多原因,或者是误区,其中有一点是很明显的,也是一个根本原因,就是学术界乃至流派对语文教育的客观规律的不同认识(即使是新课标在语文究竟是什么这个语文的基本问题上,仍然没有很好的解决。)导致教师在教学中的无所适从(对语言学习的模糊认识)。
我主持和参与的南昌市“语言文字训练”课题,江西省小学语文“功能教学”和“语感教学”、“读书与积累”,这些课题的确立,就是基于当时对语文教学如何还其本源的思考后确立的。
因此,着力研究我们民族语文教育的自身特点和规律,找到语文课的准确定位、定性、定任务、定内容之后再来谈方法,从困扰这些语文教学的基本问题中,我们可以找到并选择很多课题进行研究。还有新课程中的考试方法、内容的改革,教育质量评价,教师专业发展这些相关性,因果性(与教育规律)十分明显特征的问题。而这些问题也是我们无法回避的。如果没有这些问题,也就没有科研的需要了。而课题的选择往往决定了教科研的价值所在。价值所在不仅反映在课题研究的成果,还包括研究过程中思考、探索、求证,这中间有教师自身修养的提高,认识水平的提高,理论思维科研能力的提高以及教育教学水平的提高等等。总之,选择教育实践中最紧迫、最需要解决的问题,最感到困惑的问题。
2.选题的原则。
选题的原则,最基本的一是实际需要,二是可行。
需要的原则主要指影响全局、有价值、有指导意义的问题。比如当前仍在争论不休的语文的本质属性(工具性与人文性)与基本规律。它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价值,具有很大的导向作用。其次,急需解决的迫切性问题,是需要选定的课题,像新课程中的知识与训练的问题,评价与考试的问题(中学语文2004—1P11)。此外,打开局面的突破性问题,也是需要组织力量进行研究的。这种问题往往蕴涵着重要的规律。这往往是教育改革的突破口。比如我们民族母语教育的优秀传统非常值得研究。我国古代语文教育不仅培养了一批又一批数以千计的文学家,思想家,教育家,科学家,诗人,而且哺育了中华民族灿烂的文化遗产,滋养了中国古代高度发展的科学技术。这里面有很多行之有效的、符合汉语特点的优秀传统值得继承和发扬(而不是无视它在我国语文教育自然发展历史进程中出现的断层)。
可行性原则,主要指课题必须是可以研究并具有一定的实施条件。否则,将会劳民伤财,解决不了问题。这些条件主要是:
①自身条件。只要具有一般的,在文化素养、专业素质、教学技能的教师,一般来说都是有研究课题的条件,即使是难以独挡一面或刚参加工作的青年教师也可以参加课题组由易到难,由浅入深同大家一起研究。此外,还要有目的性,积极性,不要研究自己不熟悉的东西。尽可能研究自己实践的、熟悉的问题,这是研究的出发点(已经积累和拥有了大量的经验材料)。
②时间保证。除了在日常教育实践中进行研究,教师还需要有一定的时间读书学习,收集、整理资料信息,做些调查研究等。这都需要时间保证。
③良好的研究环境。主要指学校和有关部门为教师搞课题研究提供相应的图书资料,以及必须的经费、设备、人才等。这是研究取得成功的基础和保证。
3.选题的途径。
教育活动极其复杂,存在的教育问题也非常多,根据我自己的体会,选择课题一般来讲,可以从这么几个方面来考虑:
①教学工作实践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自己又有兴趣和能力研究的问题)。这是研究课题的重要来源。在实际过程中问题往往层出不穷的,我们可以把这些问题中的热点、重要的、亟待解决的问题直接转化为研究问题。例如:我校2002年开始的历经3年的“读书与积累”课题,就是源于老师们辛辛苦苦地教语文,学生语文水平总是在不理想的水平线上徘徊,一个班能说会写的寥寥无几这种现象。在教学实践中我发现,真正能把文章写得像模像样的孩子,一般都是喜欢阅读的。我感到,这些孩子因为书读得多,在文章表达上都有自己的个性特点。况且,小学阶段,是学生记忆力最佳时期,为什么我们不能把它好好利用起来呢?我们一些老师在课堂上可能无法让所有学生学得言语技能,但是我们可以让孩子积累言语材料,让他们在大量的阅读积累中习得语言。于是,我便有了开展“读书与积累”课题研究的想法。
②在教育理论观点的争议中寻找研究问题。不同的理论观点或有争议的问题本身就给我们提供了互相冲突的对立面,为我们研究问题提供了参照。像当前新课标引发不少争论,比如语文课程中“工具性”与“人文性”的性质争论由来已久。虽然现在新课标作了最具权威性的总结,把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起来了。但在语文界仍然有许多不同的意见(尤其是中学教师和教研人员的认识比较深刻),比起大学教授,他们更有发言权。而我们小学教师相对来说,比较认同课标这一提法,毕竟我们不在中学教师和教研人员这一档次,因此小学教师更多地把目光放到理论上如何理解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与实践中如何操作把握上。由于难以把握二者统一的度,因此教学中常常出现为人文性而人文性,片面追求人文性的倾向。此外,诸如知识与训练,评价与考试等方面的争论都很多,而且这些也都是实践中亟待解决的问题。我们老师都可以从中选择课题研究。
③从省市、国家各级教育领导机构的课题指南中选题。这主要指各级教育行政部门,教科所教研室,教育学会的课题指南。这类课题指南由于其特殊的条件(多由基金组织资助、课题项目执行中,均由有关部门和基金组织实施监督和检查,结题也由这些部门组织专家进行鉴定。)所以一般来讲,这类课题比较规范,有各方面提供的条件保证。需要注意的是,课题指南并非课题本身,它只是选题的方向和参考,还需要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把研究方向具体化。比如,2000年教育部课程发展中心为了推动课程改革,在美国福特基金会资助下设定了“小学生语文能力评价研究与实验项目”,2003年作为全国教育科学“十五”重点课题,从字词能力评价到口语交际、阅读、写作和语文综合能力评价研究,成立了五个子课题。我们江西在江西师大漆书清、余应源两位教授的领导下,在南昌市几所小学作为试点开展了这项课题研究。这对贯彻落实课程标准精神,建立小学语文学科课程评价体系,推动小学语文课程改革具有重要意义。
④其他方面的课题,诸如,从教育教学的困惑中提出课题,从成功经验中或研究成果探究新问题中选出课题,从借鉴启发中选出课题,从教育信息中选题等,无论如何选题,务必掌握一个前提,即与自己教育教学密切相关,有助于学校教育质量的提高。
★选题要注意的问题
1.要注意选题中容易出现的问题。
①题目过大。例如“语文教育研究”,“语文教学方法的探索”等。出现这种情况主要是以为选题只是确定一个归属的范围。再就是没有把问题找准。选题不能以大见小,或大题小做,而应该小题大做,以小见大。而且课题过大,系统复杂,还涉及一些具体的子课题,不好控制和实施。小课题虽小,但任务单一,只要能解决实际问题,有一定深度,仍然有价值。
②选题过难。往往是忽略了自身条件的限制。比如以学校的条件去做全乡、全区、全镇,甚至更大范围的调查统计研究,或者力所不能及,尤其是主客观条件都不相适应的(专业特长、知识基础、科研能力、经验积累、时间精力等这是主观上的,客观上,经费设备、文献资料、协作力量等)。诸如像“语文教育的民主性与科学性研究”,“语文教育的心理学探讨”等,这里涉及到很多理论方面的研究,难度相对较大,对教师的要求高,还涉及其他学术方面的研究,还有一些属于语文教育理论空白处的研究,多属于专业人员研究的范畴。
③选题过于含混、笼统。选题应该清楚表明任务和目的。否则在今后的研究中容易背离目标。例如:“感悟在培养学生语感能力中重要性的研究”从字面上看,研究什么呢?就很模糊,而且容易误解为教师亲身去感悟。(原来是想研究学生在实践中自身的感悟,如果改为“在培养学生语感能力中学生自身感悟重要性研究”就比较清楚了。)
④规范地表述研究课题。一是课题表述要非常明确。例如:“小学课内外衔接语文能力训练的探索”,一看就明白对象是小学生,内容是语文能力训练,方法是课内外衔接。关键就在衔接。为此,老师在课堂指导学生学习课文,就要考虑教学内容为主并与学生课外生活经验相互衔接的问题,有助于学生正确理解课文内容,并使老师指导学生学以致用,培养能力,同时要考虑对学生课外生活素材进行筛选,以尽量考虑素材与课文内容的相似性,相近性,相关性等,此外,还要考虑衔接的方式。
其次,课题表述应避免价值判断。即对某一事物和现象表示肯定和否定的态度。教科研的结果需要对某种教育行为作出价值判断,但题目不能事先作出价值取向,如“对小学生写字教学低效性原因的调查与研究”。也许事实是如此,但容易使人感到课题是对学校写字教学成绩全面否定的价值判断,如果改成“小学生写字教学有效性以及影响因素的调查和研究”就避免了这一问题。
此外,表述一般应用陈述句,不能用“如何培养……”之类的问句形式表达课题(否则容易使人感到这是个要回答的问题,而不是研究的问题)。
提高选题的水平。一是要循序渐进,先易后难,难易结合,先部分后整体。二是要讲究科学,选题要来自实践,不回避问题,有事实和理论依据。三是要讲究创新,要与时俱进,赋予时代新的内容(新课程),新的角度(以学定教),新的思路(奉献精神,专业发展),新的方法(过去通过经验总结研究学习规律,现在通过个案跟踪或案例研究,还有微格教学的研究等)。
2.要提高与选题有关的个人素质
选题的过程,常常涉及许多研究者自身的心理素质问题。
◇要有敏感力,善于发现和捕捉实践中有研究价值的题材。如,素质教育从写字教学抓起。
◇要有广阔的视野,很多重要的课题都是在事物的交流中产生的。如,一个有美术功底的语文教师,就能设想通过“画意”,使学生体会“诗情”……
◇要有奉献精神。教科研从某种角度讲是一种在完成日常繁重定额工作之外的一种额外付出,是一种创造。他们不辞辛苦搞课题研究,是为了寻求科学的教育方法,为了探索规律。这条路是不平坦的,只有热爱教育事业的人,只有苏轼说的“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心有坚忍不拔之志”之人,才能坚持下去。
如何制定课题研究方案
教育科研课题研究方案,也叫教育科研课题研究计划,是如何开展课题研究的具体设想,它初步规定了课题研究各方面的具体内容和步骤。
研究方案对整个研究工作的顺利开展起着关键的作用,尤其是对于科研经验较少的人来说,一个好的方案,可以使我们避免在课题立项后,开展研究时,无从下手的现象,保证整个研究工作有条不紊地进行,可以说,研究方案水平的高低,是一个课题质量与研究者科研水平的重要反映。这是科研管理部门是否批准课题立项的关键,也是科研管理部门进行课题中期检查和结题鉴定的重要依据。
制定一份好的研究方案,要查阅尽可能多的资料,了解别人在这一领域研究的基本情况,我们才不会在别人已经研究很多、很成熟的情况下,重复别人走过的路,而是站在别人研究基础上,从事更新、更高、更有价值的问题的研究。同时,我们要掌握与课题相关的基础理论知识。只有理论基础比较扎实,研究工作才能有一个坚实的基础,否则,没有理论基础,就很难深入地研究,很难有真正的创造。其次,在制定研究方案时,应让课题组的所有成员都参与考虑、讨论,就研究方案的各个方面充分发表意见。这一方面可以使方案更为周详,另一方面可以使课题组成员在这一过程中更为明确研究的设想和各人的任务,从而为研究的开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教育科研课题的种类多种多样,其研究方法也各不相同,研究方案也有不同的种类,但究其结构,则大同小异。它基本上包含了以下几个方面。
一、课题的表述
如何研究课题必须有一个名称表述其所研究的问题。这看起来是个小问题,但实际上很多人写课题名称时,往往写得不准确、不恰当,从而影响了整个课题的形象和质量。
一个好的课题名,要符合准确、规范、简洁、醒目的要求。准确就是课题名称要把课题研究的问题(研究内容)是什么,研究的对象是什么交待清楚。课题名称的表述是否清晰、是否能涵盖所要研究的内容和方法,在一定意义上说,也是检验与衡量研究者认识程度和思路的标志。如“中学生发展性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研究对象就是中学生,研究的问题就是发展性心理健康教育问题。有时,还要把研究方法写出来,如“玉环县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研究的对象是玉环县中小学教师,研究的问题是心理健康的状况,研究的主要方法是调查研究。这就说得很清楚,使人一看就知道这个课题研究什么。而有些课题名起得不准确,如“集中识字,口语突破”这个名称,我想别人就很难看出研究的是什么问题,好象是语文,又好像是英语,是初中还是小学,是小学高年级还是小学低年级都无法看出来。再如,“学科教学中德育渗透的研究”,乍一看好象比较清楚,但其实还是没有把研究的对象、问题弄清楚,研究的是大学生、中学生还是小学生,是所有的学科还是单指语文、数学等学科。总之,课题的名称一定要和研究的内容相一致,不能太大,有一个适宜的切口,能准确地把研究的对象、问题概括出来。
规范就是所用的词语、句型规范、科学,所以是而非的词不能用,口号方式、结论式的句型不能用。如“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如果是一篇经验总结的论文的题目还不错,但作为课题的名称,则不好,因为课题就是我们要解决的问题,这个问题正在探讨,正准备进行研究,不能有结论性的口气。此外,在确定课题名称时,还应慎用疑问句。因为,疑问句表述的是一个问题,而不是一个论点或假设。课题应以陈述式句型表述。比如,“家庭压力对中学生学习成绩有何影响”就是一个问题,一般不宜用作课题名称。如果要作为课题来研究则应改为“家庭压力对中学生学习成绩影响的研究”或“家庭压力与中学生学习成绩关系的研究”。
简洁,就是名称不能太长,能不要的字尽量不要,一般不要超过20个字。
醒目,就是课题研究的切口适宜、新颖,使人一看就对课题留下深刻的印象。
二、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作为课题方案,首先应对课题研究的背景和要达到的研究目的进行阐述,回答“为什么要进行研究”这样一个问题。
在方案中,课题研究的背景通常以“课题的提出”或“课题的背景”作提示进行阐述的,主要是介绍所研究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也就是为什么要研究、研究它有什么价值。这一般可以先从现实需要方面去论述,指出现实当中存在这个问题,需要去研究,去解决,本课题的研究有什么实际作用,然后,再写课题的理论和学术价值。这些都要写得具体一点,有针对性一点,不能漫无边际地空喊口号。不要都写成是坚持党教育方针、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等一般性的口号。有一个课题的意义是这样写的:“实施了3+x方案后,化学学科作为一门选考科目,其教育、教学必将受到一定影响。如何在当前的形式下进一步提高高中化学教学和教育水平,这是化学教师所面临的一个急待解决的问题。本课题正是以3+x对高中化学教学的影响为引线,以1999届至2001届为观察样本,运用观察、统计、访问等现代教育科学研究方法,……研究如何在3+x实施过程中调整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等问题,为在教学改革的新形式下提高高中化学教学水平进行有益的探讨”。这样有针对性地陈述使人一看就觉得该课题的确有研究价值,科学性、实用性比强。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水平和发展趋势
要陈述课题范围内有没有人研究,哪些方面已有人作过研究?取得了哪些成果?这些成果所表达出来的观点是否一致?如有分歧,那么他们的分歧是什么?存在什么不足以及正在向什么方向发展等。这些内容的分析一方面可以论证本课题研究的地位和价值,另一方面也说明课题研究人员对本课题研究是否有较好的把握,是否具有一定的研究基础。因为我们对某一问题进行科学研究,必须对该问题的研究现状有清醒的了解。
四、研究的理论依据
我们基层学校教师现在进行的课题研究,基本上是应用研究和发展研究,这就要求我们的研究必须有一些基本的理论依据来保证研究的科学性。比如,我们要进行活动课实验研究,我们就必须以课程理论、学习心理学理论、教育心理学理论为研究试验的理论依据。我们进行教育模式创新实验研究,就必须以教学理论、教育实验理论为理论依据。
五、研究对象与范围
教育研究总是指向一定的对象。这些对象往往是人、由人组成的群体、组织及他们的行为和特质。由于人及其行为和特质的极其复杂性,所以对之进行研究时必须先对之明确界定,以避免不同人从不同的视角来理解而带来的混乱。
1、对研究对象的模糊概念进行界定
有一些研究对象带有模糊性,例如“薄弱学校”、“品德不良学生”。我们可根据某一标准(有权威性的标准最好)来做出划定,例如根据教育行政部门对学校的评估标准,评估分数在多少分以下的就是“薄弱学校”。
2、对研究对象总体的范围进行界定
总体是统计学概念,是指研究对象的全体。研究对象的范围大小,得根据研究目标考虑。其范围有来源范围和特征范围。来源范围有地域、学校、班级;特征范围有性别、年龄、心理特质等。例如对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学生的范围是某一地区还是某一学校,在什么类别的学校,在什么年级或年龄段,这些都要进行明确的界定。范围不同,最后得出的研究结果会很不同。
3、对一些关键概念进行界定
在教育科学研究中,由于学派林立、观点各异,所以有许多名词术语往往会出现“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现象。比如,“非智力因素”、“愉快教育”等等,都存有不同见解。为了避免由于一些关键性名词概念上的歧义,造成科研管理者和研究者在评审、研究过程中产生认识上、观念上的不统一,避免由于这些歧义造成他人对研究成果在理解和接受上的分歧,有必要在制定研究方案时,对研究所涉及的重要概念、名词下一个比较明确的定义。一般来讲,如果研究课题所依据的是对某一概念的与众不同的见解,则必须要有理论的阐述;如果研究采用某一学派或代表人物对某一概念的表述,则应扼要重复这一表述并说明来源;如果研究中概念没有特殊要求,则应采用大多数人已经接受的含义。
六、研究的内容
研究内容是研究方案的主体,回答研究什么问题,问题的哪些方面。它把课题所提出的研究问题进一步细化为若干小问题。研究内容的多少与课题的大小有关,课题越大内容就越多。但许多老师在确定研究内容的时候,往往考虑的不是很具体,写出来的研究内容特别笼统、模糊,把研究的目的、意义当作研究内容,这对整个课题研究十分不利。因此,我们要学会把课题进行分解细化,一点一点地去做。例如一个名为“教师与家长合作关系对学生学业成绩的影响的研究”的课题,在其研究计划中列出了所探讨的问题:(1)教师使用“父母参与”技巧对学生语文成绩是否有影响?(2)教师使用“父母参与”技巧对学生数学成绩是否有影响?(3)不同年级的教师使用“父母参与”技巧的频率是否有差异?(4)不同年级的教师使用“父母参与”技巧的类型是否有差异?
七、研究的方法
研究方法主要是指教育研究方法,它回答如何研究的问题。教育研究的方法多种多样,主要有文献研究法、调查研究法、实验研究法、比较研究法、行动研究法、经验总结法等,但我们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收集研究数据资料的方法,如调查法、观察法、测量法、文献法等。这些方法旨在获得对象的客观资料,而不给予对象任何影响。另一类方法是旨在改变和影响变量的方法,如实验法、行动研究法。这些方法是要通过施加某些干预而获得某些期望的结果。有一些研究可能采用单一的研究方法,有的研究则可能采用多种方法。例如采用实验法或行动研究法,也必然要采用第一类的数据资料收集方法,以了解实验的最终结果如何。
八、研究的步骤
课题研究的步骤,也就是课题研究在时间和顺序上的安排。研究的步骤要充分考虑研究内容的相互关系和难易程度,一般情况下,都是从基础问题开始,分阶段进行,每个阶段要达到什么要求,用多少时间,从什么时间开始,至什么时间结束都要有规定。它使得研究者一开始就心中有数,在实施研究中一环接一环、有条不紊地开展各项工作,从而保证研究能按预定要求如期完成。
九、研究的预期成果形式
成果形式指最后的研究结果以什么形式出现。教育研究成果可以有研究论文和报告,专著和教材,教具和教学仪器,教学软件(包括音像制品,计算机软件)等。研究周期较长的课题,还应该分别有阶段成果和最终成果。阶段成果可以按学期列出。课题不同,研究成果的内容、形式也不一样,但不管形式是什么,课题研究必须有成果,否则,就是这个课题就没有完成。
十、课题组成员及其分工
课题组成员要根据课题研究的需要而确定。课题组成员并不是越多越好。课题组的成员必须都承担课题研究的某一方面任务。不应有光挂名不干事者。课题组各成员承担的任务的性质应与承担者的学识、能力相适合。计划中要把课题组负责人、成员的名单、分工写出。必要时,还应把各人的专业、能力特长,曾有的研究经历和成果列出,以便课题管理者对课题组的研究力量有所了解。
十一、经费预算与设备条件要求
经费与设备是开展教育科研的物质条件。不同的研究所要求的条件是不同的。经费的支出主要包括:(1)资料费:购买、检索或复印文献资料;(2)印刷费:印刷问卷调查材料、成果材料;(3)旅差费:外出调查;(4)会议费:组织或参加研讨会、课题论证会;(5)设备费:购置研究所需的设备、器材,如电脑等。
作为小课题一般可以不写这部分内容,因为所需经费不多,学校一般多能答应实报实销。但确需添加设备的课题和某些大课题的研究。在方案中要把开支的项目、用途和金额—一列出、所列的项目应是研究所必需的,要本着少花钱办大事的原则,实事求是地谋划。
有效撰写教育科研论文的基本条件
作为一名中小学教师,要能真正做到有效的撰写教育研究论文,需要具备若干个相关条件。这些条件主要有三个:
(一)学会有效积累资料。不少中小学教师总感到在开展教育科研活动(特别是写论文)时,无从下手,没有点子。这与缺乏相关的材料积累有关。
撰写教育研究论文是一项带有探索性和创造性的教育科研活动,需要借鉴他人的研究成果,了解他人的研究情况,并从中吸取经验教训,获得有益的启示,需要了解撰写教育研究论文的可能性与价值。而相关资料的积累工作恰恰能够很好地满足此项活动的需要。如要进行“创新小学作文开头教学的思路”研究或撰写论文。就要搜集有关这方面的材料,看一看别人在这方面研究的情况如何,有没有类似的研究论文,这些论文是从什么角度进行论述的,其中有什么经验可以借鉴,有什么教训力争避免,有什么难点有待突破等。这样就会使自己开展这项研究,或撰写相关论文克服盲目性,少走弯路,也减少了重复性的研究,容易出成果。
积累材料能为撰写教育研究论文、分析问题,证明论点提供论据。写好论文。重要的是注重“摆事实,讲道理”。事实就是材料,道理就是观点。不摆事实,不证明材料,道理就说不清,观点就道不明。没有事实、材料的支撑,观点根本无法树立,没有适当的足够分量的材料支撑,观点即使树立起来也不能立得牢固。而这些材料就靠平时的积累。
大凡成功的教育研究者都曾走过一条“读书一积累一创造”之路。我国的魏书生、李吉林等教育家都是这样走过来的;前苏联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更是如此。他的身边永远带着笔记本,发现有价值的东西就记下来。他正是在积累了几千万字资料的基础上,才写出了近千万字的教育研究论文。回想起来,多年来我之所以在开展教育科研中取得了一点成绩,撰写一些文章,也是受益于广泛的资料积累。现在我存书几千册,通过摘录、剪贴、复印等方法积累资料几百万字。蜜蜂因采花而酿蜜,春蚕因食桑而吐丝,牛因吃草而产奶。教师要靠积累资料才能创造出新的有价值的东西来。
如何积累资料?归纳起来,大致有三种情况:一是对平日教育教学实践中那些有价值的经验、体会的观察与积累。包括零思碎感的教学笔记和日记等;二是对开展教育科研活动的各个方面原始材料的搜集,如各种测验、评价材料,学生讲稿,各种活动设计等;三是课外阅读。这里着重谈谈课外阅读积累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集中目标,精心积累。在当今知识爆炸的时代,学海浩瀚,书山茫茫,但人生有限。看书学习,积累资料不能四面出击。应该根据自己的专业特点,学习优势,兴趣爱好,有选择的积累,特别是要围绕个人研究方向积累资料。这里所说的集中目标,精心积累,就是对各种资料进行分析、比较,择善而从。切忌目标不清,见什么抄什么,笔记做了一大堆,但没有实际效果。尤其是对同类材料要“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取其长。为研究目标服务。只有这样,才能在浩如烟海的书刊中积累一些有价值的东西。
2.多法并用,广泛积累。为了有效地围绕研究主题积累资料,必须注重多种方法同时使用。储存资料的方法主要有如下几种:
一是藏书法。即资料主要来源于各种图书和杂志。教师可以根据专业特点和研究方向去购买,或订阅作为储存。储存图书一方面可以亲自购买,另一方面可以留心报刊上的书讯广告,进行邮购或代购。对于杂志,一定要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刊物。如本省市的教育刊物,省外先进地区的教育刊物,国家级的刊物,或综合性的刊物等。不管是图书还是杂志,常常不能是一次性读完,有时只是全面的浏览一下。这样可以分门别类的放置在图书架上便于使用。
二是笔记法。藏书要读,读书要消化留有痕迹。读书在书上卷点、批注,或把自己的心得体会写下来,这就是笔记法。读书做笔记不仅加深记忆,也是理解过程,有时又是反复咀嚼、推敲的过程。笔记资料对自己来说有着特殊的价值。笔记法有两种,一种是边读、边用笔墨在书上圈点、批注;另一种是心得式笔记,这是在读书时有感想和体会,写在笔记本上。
三是摘录法。主要是在广泛阅读涉猎各方面知识时,把有价值的资料摘录下来。如精辟的论述,发人深省的名言警句,以及重要的结论、事实、数据等。这是一个重要的积累资料的方法。做摘录有两种形式。一种是直接写在活页卡片上,然后分门别类的放在贴有标签的文件夹里。另一种是准备一个积累资料的本子,把读书时认为有价值或新颖的材料摘记下来。摘记要标明出处,即所摘之内容的书名、版次、卷页,以便引用时标明。摘录还要注意原话要准、原意要清,不可随心所欲加以穿凿。
四是拆剪法。积累资料时往往少不了拆拆剪剪。拆是将书刊上认为有用的材料拆散下来,根据自己的需要,编成活页材料,分类储存。如研究陶行知教育思想就可按其办学思想、管理思想、德育思想、教学思想等分类。剪是将有价值的资料从报刊上剪下来,分门别类的粘贴在本子上。拆剪法省时、方便。但拆剪只能局限于自己订阅的报刊,不可随意损坏公共或他人的报刊杂志。
五是复印法。随着现代化技术的不断发展,面对大量的教育文献资料,必须借助于复印机进行有效地处理。有些资料摘录费时,借阅又不方便,完全可以把阅读时认为是有用的资料复印下来保存。这种方法越来越会被大力提倡。
3.适时吸收,转为已用。任何资料之所以是资料,,它还是分散的、零碎的知识点,可以成为论文写作中的参考。教师要借助这些知识点,结合自身教育教学实践体会,产生联想,开拓思路,实现创造。因此,资料的使用关键是内化吸收,为自己的研究所用。对资料的使用,就类似蜜蜂酿蜜一样,没有广泛的采摘,就没有资料的精湛与深广。没有对材料的理解,吸收转化,融会贯通,就没有顺手拈来、左右逢源的功底。教师对资料不能消化吸收,在运用时就会生搬硬套,油水分离。只是资料的堆积和拼凑,而不是浑然一体,结构严谨,无懈可击的自己观点的展示。所以,教师对资料的使用要重视适时吸收,消化理解,融会贯通,把它纳入到自己的知识体系之中,为我所用。
(二)学会坚持理性指导。开展教育科研和撰写教育研究论文最大的特点就是科学性。要能充分体现教育研究成果的科学性,就必须坚持理性的指导。理性指导主要是指科学理论的指导。如教师借助教育理论可以分析教育现象,探讨教育规律。而开展教育科研活动需要有理论上的指导,需要研究者站在一定的理论高度,进行课题设计,实施研究,观察和分析带有重要价值的教育现象,最后还要整理材料,撰写论文,这些都需要教育理论。所以,加强理论学习,学会坚持理性指导,是提高教师科研能力和写好教育研究论文的一个重要方面。
中小学教师不是专业理论工作者,是做实际工作的,时间又比较紧张,理论学习不一定搞的很高深,应从自身的实际情况出发,进行理论武装。教师的科学理论学习可以从两个方面考虑:
一是马列主义基本理论。马列主义是关于世界观、方法论的一门科学,它是自人类社会以来,最进步、最科学的世界观。开展教育科研,无论是进行课题设计,确定研究方法,还是论文写作,都有一个运用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问题。这就要求我们提高认识能力。如在论文论点提炼上应学会运用辩证法三大原理:对立统一、质量互变、否定之否定。或者是运用矛盾的普遍性、特殊性原理,也许就会使你在困惑、迷茫的时候茅塞顿开。像在提供论据或者论证问题的时候,坚持马列主义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哲学态度,就能使论文写作具有科学性、准确性。教师可以通过自学或者结合学校组织的政治学习,努力提高自身的马列主义理论修养。
二是教育科学基本理论。这是教师开展教育科研和撰写教育研究论文的基础。至少有如下好处:首先,有利于教育研究的选题。教育学、心理学等教育理论是教育的原理,是揭示教育规律的。教师借助这些理论来观察、分析教育教学中的现象,就会心中有数,发现许多单凭老经验所认识不到的东西。如掌握了心理学上记忆的遗忘规律,就会认识到,学生学习过的知识遗忘率高,往往是因为不能复习。学习学生气质类型,就会认识到有些学生好冲动、鲁莽是属于气质类型的个性因素,因此就不能简单归到学生思想品质方面的问题上去。有了这些理性思维,再去观察身边的教育现象,就会感到要探讨的问题实在太多了。
其次,有利于教学研究和教改实验。优秀的教育研究论文往往来之优化的教学研究,或教学改革实验,而这些研究或实验又要依据教育理论指导进行。有人说教师是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的“中介者”,颇有道理。学生是一本“活书”,教师要读好这本书,就要一边直接观察了解,一边根据教育科学理论揭示学生心理特点和个性特点来对照思考。这样,才能全面的把握学生心理世界。只有真正了解教育对象,才能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而在各科教学和教改实验中也都涉及教育理论指导问题。只有用教育理论来驾驭教学,才能使教学克服盲目性、增强针对性,获得实效性。
再次,有利于撰写论文中论证问题。教育研究论文要有论。有论就要讲道理,以理服人。而这一种道理运用教育理论来分析论证教育问题是理所当然的。既然是论文,就要有理论色彩,就需要一定的理性思维,而加强教育理论修养,就能提高教师的理性思维。教育研究论文不仅要提出问题,更重要的是分析问题所产生的原因,从而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而知其所以然就要靠理论分析论证,如果能从心理学的变式原理来分析、论证问题,就找到了理论根据。这样写出来的论文就有理有据。
第四,有利于消除论文中的概念障碍。教师无论阅读教育刊物上的文章,还是自己撰写论文,都涉及一系列专业的概念问题。如“感知”、“反馈”、“强化”、“班集体”、“元认知”、“启发式”、“遗忘曲线”、“心理定势”、“课堂结构”、“主导作用”、“主体作用”等等。如果教师对这些概念了解甚少,甚至根本就不知道是怎么回事,撰写论文就会产生障碍,或者出现错误。如果学习了教育科学基本理论,就会掌握这些概念,无论是阅读教育刊物,还是撰写论文就会方便多了。
由此可见,撰写教育研究论文必须坚持理性指导,并能结合撰写论文学习教育理论。因为在撰写论文时,常常遇到一些弄不懂的理论问题,这样有针对性的多读一些书。或向别人请教,也是一个很好的学习方式。如魏书生说:结合实际去写,就逼着自己去看更多的书,在实践中与写作的过程中既加深着对理论的理解,又养成了用理论指导实践的习惯,是一举几得的好事。关于这一点,我也颇有体会。我一直追求一条“读书一思考一实践一创作”的教育研究之路。坚持把读书与思考、读书与实践、读书与写作结合起来,相得益彰。这样,带着问题去学习,就可以搞清一个问题,扩展一部分知识,开辟一个领域,创造一点成果(写成论文发表)。撰写教育研究论文既是研究成果积累,又是学习教育理论的最好方法。
(三)学会在实践中写作。最近,常常有人问我:近些年来你在全国40余种报刊杂志上发表了40余万字的教育研究论文,还参著了30余种书籍,怎么会如此高产呢?我说:“受益于多读、多思、多做、多写。”而“读是搜集,思是加工,做是实践,写是总结。”至于有人提出:究竟应该怎样写文章?我认为,一是要学习掌握一些写作上的知识;二是要进行写作实践练习,而后者是根本。这是有效撰写教育研究论文十分重要的条件。因为,写作能力只有在进行写作训练的实践中才能形成和提高。这如同只有在游泳中才能学会游泳一样。
知识方法可以由别人讲解、传授得来,但是能力与习惯,却不能单纯依靠别人的讲解传授。它要靠自己在已有的知识基础上,通过实践训练而形成。一个人的写作能力主要不是“听”出来的,也不是“看”出来的,而主要是靠“写”出来的。写作知识本身不是写作能力,不从事写作实践,永远写不出文章来,永远学不会写文章。所以,教师要想写好论文,除了要学习和掌握必要的写作知识外,更要重视写作的实践。把学习写作知识与写作实践结合起来。不断地学,不断地练,这样写作能力才能提高。教师在实践中学会撰写论文,主要应从以下几方面人手:
1.学会模仿写作。对于初写论文者往往对写论文的基本要求和写作方法不甚了解,为了减少盲目的尝试,尽快入门,除了读一些有关写论文知识的书之外,更重要的是学会选一些优秀论文读一读,从中借鉴,学会模仿。如要写教学经验论文,就要找几篇这样的文章看一看,它是怎样确定中心的?文章结构如何安排?论点、论据、论证怎样把握?总标题和小标题如何制作?开头怎样写,结尾怎样写?使用概念应该注意什么等。在搞清楚一些基本格式的基础上,试着举一反三。
模仿、借鉴与抄袭有质的区别。它不是机械的模仿、摄影般地抄录,它要求作者为原作的构思、立意、技法、语言等内容和形式作最恰当的利用,创造性地吸收,为生动准确地表现新的素材和主观意图服务。这是举一反三。借鉴可以是长期的,模仿只能是暂时的。当写得多了,形成了自己的写作风格和习惯,自然地就不会跟着别人后面一味模仿,而是经过自己创造性的转换,写出颇具新意的教育研究论文来。
2.学会列论文提纲。撰写论文之前究竟要不要拟订提纲,目前人们的看法尚不一致。因为写作习惯因人而异,并无定法。而确有人在写作前不拟提纲,但脑子里有大致的脉络。根据绝大多数作者的体会,写作前养成列提纲的习惯是大有好处的。因为学会在写作前列提纲好处很多。它可以借列提纲的机会整理思路;写文章有了整体线索,使文章框架眉目清晰,段落分明,主题明确。另外,提纲列出来了。心中有数,可以沉稳逐节逐段写下去,减少一些不必要的废笔,少走一些弯路。
需要指出的是,提纲就是提纲,切不要为写提纲而写提纲,把提纲搞的很细很全.成为框框。这样反而会使自己受到限制。提纲不是一成不变的,只不过是个参考。写作过程遇到新问题,要从实际出发,不断变化。我在撰写论文前,提纲也只有几个小标题,目的是为了设计文章的基本结构。就是小标题也时常变化。我经常边写边列提纲,因为只有写作进入深层次时,对文章的框架才能考虑成熟,中心的理性认识才可能达到理解本质的程度。一般说来,提纲写完了,文章也差不多写完了。要注意,在撰写论文中应是既要列提纲,又不要被提纲所束缚。
3.要力戒“眼高手低”。在撰写论文过程中,最容易出现的问题是“眼高手低”现象。所谓“眼高手低”,就是在草拟文稿时,眼睛对自己要求的高,暗暗命令自己“必须写好”,但是往往手下写出的东西和自己的愿望、要求相差很远。这样,要求越高,写的越不如意,进而越写抵触情绪越大。一篇文章,开头写几句,又推翻,推翻又写,反反复复,写了改,改了写,就是写不顺当,甚至什么也写不出来。造成“眼高手低”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从写作者主观上说是没有从自身实际出发,不现实地对自己提出过高的要求;从自己理论素养和写作基础的实际出发,心中怎么想,手下就怎么写。写作能力的提高在于一点一滴地积累,基本功在于一点一点地训练。要克服一步登天的想法。而只有精神上放松,才能畅所欲言,写得流畅通达。
“眼高手低”现象的产生还与科研神秘感有关。把写论文看成是高不可攀,提笔如千斤。于是产生“怯手”现象。当然,要写好文章确实不容易,但是并不是高不可攀,教师只要肯下功夫,不断地写作训练,也是能够写出来的。因此,战略上应该藐视它,树立信心,有勇气,这样就能写好。同时,“眼高手低”现象还与写作时文字上太苛求有关。为了使写作思路畅通,避免“卡壳”现象,不妨学会快速将思考好的内容写下来,而不在字斟句酌上下功夫,待草稿写好后再反复琢磨、修改,以保证思路畅通无阻。
4.学会一气呵成。正如日常生活中人们烧开水一样,如果连续烧,20分钟可能烧开。可是在20分钟内,如果放上拿下,断断续续地烧,可能20小时也烧不开。由此说明,一次深层的思考,灵感的降临,总要依赖于持续不断的思考过程。所以撰写论文过程应养成一气呵成、趁热打铁的习惯。经过一番思考,思路已打开,灵感已降临,切不要中断。吃饭可以迟一点,睡觉宁可晚一点,一鼓作气,将草稿拟出来。否则,待时过境迁,再想捡起来,无论从效率和质量上都不如一气呵成好。
要做到一气呵成地写好论文,往往是有条件的。它必须是在充分思考的基础上进行。有时,可能因为积累的材料不充分,或者对材料的消化吸收不深刻,或者对文章的道理悟得不透,论点把握不准,或者没有找到表达上合适的角度。就可能出现试写几次。无从下手,写不出来。即使写出来速度也很慢,十分勉强,又不成型。遇到这种情况,说明尚不具备一气呵成写作的条件,可以先放一放,或再重新准备材料;或把材料进一步整理;多方联系起来加工或改换一下写作角度等。待有了新的思考和联系,再动笔写,这样就会顺利一些,才能一气呵成地完成初稿。
教科研资料(一)
一、课题研究概述
1、什么是课题?
课题是有目标、有内容、有措施、有预期结果的研究项目。是指在教育科学领域内,有明确而集中的研究范围和任务,能够通过研究加以解决的具有普遍意义的问题。
2、什么是课题研究?
课题研究是运用科学的研究方法去探索教育的客观规律的过程,也是通过认识教育规律来提升教师素质、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过程。
3、课题研究的特点
系统性,有计划,多因素。
规范性,区别于纯粹的经验行为。
整体性,研究的不是一个独立的问题。
规律性,尽可能合乎教育规律。
创新性,有理论和实践的新意。
4、课题研究常用的方法
ⅰ、调查研究
定义:通过问卷、访谈等方式,搜集研究对象的现实状况的有关材料,以此发现问题、探索规律的方法。
基本步骤:选择课题→确定调查对象→选择调查方法→制定调查方案→开展调查→分析调查资料→撰写调查报告。
ⅱ、文献研究:
定义:文献研究法就是对文献进行查阅、分析、整理而找出事物本质属性的一种研究方法。
文献包括:图书杂志、电子资源、档案文件、会议资料等。
步骤:确立课题→搜集文献→阅读文献、做好摘记→分析文献→得出结论、提炼观点。
ⅲ、经验总结:
定义:通过总结、归纳教育经验和教训,揭示教育现象的本质及规律的一种研究方法。
步骤:确立总结对象→搜集资料→分析资料 → 撰写总结报告。
ⅳ、案例研究
定义:以具体的事例、题例、课例为研究对象,在了解、认识、分析的基础上,寻找出一些更为积极的教育方法的过程。
步骤:确立案例→呈现案例发生的过程→分析和诊断案例 →归纳结论、得出启示。
ⅴ、实验研究
定义:借鉴自然科学的实验方法,在教育实践中采取的“假设→求证”活动。
步骤:提出研究假设→选择实验对象→进行前测 →开始实验 →进行后测 →对检测结果统计分析 →撰写实验报告。
ⅵ、其他研究方法:行动研究、叙事研究、对比研究等。
5、课题研究遵循要求
(1)求新。
求新应体现在:①时间新,指问题应有时代感,与时俱进,能反映教育改革发展的方向和趋势;②内容新,指教育实践中提出的新矛盾、新因素,反映新时期的新经验;③方法新,指研究的角度、思路有新意;④理论应用创新,指借鉴其他学科的理论、方法来解决问题。
(2)求实。
一方面,教师搞教科研的“根”在教学第一线,在学校、学生;另一方面,教科研活动乃至成果要回归学校,因而出发点和归宿点,都要求教师教科研工作必须务实。强化务实意识,可从两方面着手:一是研究课题务实,要根据学校条件、教师自身素质及有利于学生的发展来确定研究课题,以符合校情。二是研究过程务实,研究的切口要小,要处理好点上经验与面上提升、推广的关系。在研究方案的基础上,教师应确定研究的操作方案并严格按方案去实施研究过程。
(3)求精。
一线教师搞教科研,课题研究是主要的活动,但由于时间和精力限制,应抓住重点、难点问题进行。我们在教育教学实践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有的问题甚至会影响到学校教育、教学的质量,是学校工作中的薄弱环节,是迫切需要解决的重点、难点问题。我们可以也应该从这些困惑中形成课题,集中精力解决这些问题。这类问题因为贴近教师教育教学实际而显得格外的有生命力、有价值。
(4)求真。
教科研要揭示的是教育现象的真实规律,需要我们耐得住寂寞,潜心钻研,将丰富的理论与生动的实践有机结合,千万不能弄虚作假,搞“泡沫科研”。
二、一线教师搞课题研究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目的:为了发现规律 → 研究教育规律
为了改进工作 → 提高教育质量
为了提高自己 → 获得专业发展
策略:不可不做,不可多做;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化繁为简,化虚为实;立足实际,超越实际。
切忌:动机不正确选题不科学过程随意性 方法简单化 成果表面化
三、教科研课题的选题 ⑴ 先进性;⑵ 科学性;⑶ 可行性;⑷ 价值性。
四、选题的步骤
⑴ 锁定研究范围;
⑵ 提出研究问题;
⑶ 检索文献资料;
⑷ 筛选研究课题;
⑸ 展开论证研讨;
⑹ 拟定研究课题。
五、选题的途径(课题就在你身边)
(一)教育教学实践中有课题(关注课堂)
1、从教育教学面临的突出问题中提出课题
2、从教育教学的疑点或困惑中提出课题
3、从成功的教育教学经验中提出课题
(二)课题指南中有课题(课题规划、年度立项课题清单)
(三)学习教育理论或他人的研究成果中发现问题。
教科研资料(二)
一、教科研课题的申报
申报前的课题论证:(研究的价值和意义、历史与现状分析、内容和实施途径、可行性分析,多请专家指导)
课题申报程序
1、确定课题研究内通(选好题)
2、选择课题级别:国家级、省级、市级、区级(量力而行)
3、填写申报书(课题名称、负责人基本情况、主要成员情况、研究方案、单位意见,看申报表)
4 、撰写研究方案(科学严谨)
5 、递交申报书 (按照申报程序报)
二、课题申报表的填写
1、态度上:一定要认真,对于上面要求的每一项内容都需要认真地如实填写,只有你自己认真,评委才会认真地对待你的申请。
2、内容上:不能过于简单,草草几行字就解决了问题,这种做法是极不负责任的,要力求尽可能多的把内容填实。
3、时间上:按照通知规定的时间和程序上报,不要拖拖拉拉,过了时间。
三、课题申报评审未通过的原因
⑴选题不当,不符合资助条件;
⑵课题论证不充分;
⑶负责人的素质或水平难已承担此项目;
⑷课题组力量不强或分工不当;
⑸资料准备不够;
⑹最终成果不明确;
⑺不具备完成本项目所需的其它条件;
⑻经过比较,本项目有更合适的承担人;
⑼其它原因(加以说明)。
四、课题研究方案
教育科研课题研究方案,也叫教育科研课题研究计划,是如何开展课题研究的具体设想,它初步规定了课题研究各方面的具体内容和步骤。
课题研究方案能保证整个课题研究工作有条不紊地进行。研究方案水平的高低,是一个课题质量与研究者科研水平的重要反映。这是科研管理部门是否批准课题立项的关键,也是科研管理部门进行课题中期检查和结题鉴定的重要依据。
五、课题研究方案基本内容
(一)课题名称(就是课题的名字)
1、准确。就是课题名称要把课题研究的问题、研究的对象、研究方法三个问题交待清楚,名称要和研究的内容相一致。
2、规范。就是所用词语、句型规范、科学。结论式的句型不能用。因为课题就是我们要解决的问题,这个问题正在探讨,正准备进行研究,不能有结论性的口气。
3、简洁。就是名称不能太长,能不要的字尽量不要,一般不要超过20个字。
4、醒目。就是课题研究的切口适宜、新颖,使人一看就对课题留下深刻的印象。
(二)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
作为课题方案,首先应对课题研究的背景和要达到的研究目的进行阐述,回答“为什么要进行研究”这样一个问题。在方案中,课题研究的背景通常以“课题的提出”或“课题的背景”作提示进行阐述的,主要是介绍所研究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也就是为什么要研究、研究它有什么价值。
这一般可以先从现实需要方面去论述,指出现实当中存在这个问题,需要去研究,去解决,本课题的研究有什么实际作用,然后,再写课题的理论和学术价值。这些都要写得具体一点,有针对性一点,不能漫无边际地空喊口号。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水平和发展趋势
要陈述课题范围内有没有人研究,哪些方面已有人作过研究?取得了哪些成果?这些成果所表达出来的观点是否一致?如有分歧,那么他们的分歧是什么?存在什么不足以及正在向什么方向发展等。这些内容的分析一方面可以论证本课题研究的地位和价值,另一方面也说明课题研究人员对本课题研究是否有较好的把握,是否具有一定的研究基础。因为我们对某一问题进行科学研究,必须对该问题的研究现状有清醒的了解。
(四)研究的理论依据
我们教师现在进行的课题研究,基本上是应用研究和发展研究,这就要求我们的研究必须有一些基本的理论依据来保证研究的科学性。比如,我们要进行活动课实验研究,我们就必须以课程理论、学习心理学理论、教育心理学理论为研究试验的理论依据。我们进行教育模式创新实验研究,就必须以教学理论、教育实验理论为理论依据。
(五)研究对象与范围
教育研究总是指向一定的对象。这些对象往往是人、由人组成的群体、组织及他们的行为和特质。由于人及其行为和特质的极其复杂性,所以对之进行研究时必须先对之明确界定,以避免不同人从不同的视角来理解而带来的混乱。
1、对研究对象的模糊概念进行界定
2、对研究对象总体的范围进行界定
3、对一些关键概念进行界定
(六)研究的内容
研究内容是研究方案的主体,回答研究什么问题,问题的哪些方面。它把课题所提出的研究问题进一步细化为若干小问题。研究内容的多少与课题的大小有关,课题越大内容就越多。但许多老师在确定研究内容的时候,往往考虑的不是很具体,写出来的研究内容特别笼统、模糊,把研究的目的、意义当作研究内容,这对整个课题研究十分不利。因此,我们要学会把课题进行分解细化,一点一点地去做。
(七)研究的方法
研究方法主要是指教育研究方法,它回答如何研究的问题。教育研究的方法多种多样,主要有文献研究法、调查研究法、实验研究法、比较研究法、行动研究法、经验总结法等,但我们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收集研究数据资料的方法,如调查法、观察法、测量法、文献法等。这些方法旨在获得对象的客观资料,而不给予对象任何影响。另一类方法是旨在改变和影响变量的方法,如实验法、行动研究法。这些方法是要通过施加某些干预而获得某些期望的结果。有一些研究可能采用单一的研究方法,有的研究则可能采用多种方法。例如采用实验法或行动研究法,也必然要采用第一类的数据资料收集方法,以了解实验的最终结果如何。
(八)研究的步骤
课题研究的步骤,也就是课题研究在时间和顺序上的安排。研究的步骤要充分考虑研究内容的相互关系和难易程度。一般情况下,都是从基础问题开始,分阶段进行,每个阶段要达到什么要求,用多少时间,从什么时间开始,至什么时间结束都要有规定。它使得研究者一开始就心中有数,在实施研究中一环接一环、有条不紊地开展各项工作,从而保证研究能按预定要求如期完成。
步骤基本上包括:方案准备阶段;方案实施阶段;专家论证评价、总结验收和结题三个阶段。
(九)研究的预期成果形式
成果形式指最后的研究结果以什么形式出现。教育研究成果可以有研究论文和报告,专著和教材,教具和教学仪器,教学软件(包括音像制品,计算机软件)等。研究周期较长的课题,还应该分别有阶段成果和最终成果。阶段成果可以按学期列出。课题不同,研究成果的内容、形式也不一样,但不管形式是什么,课题研究必须有成果,否则,就是这个课题就没有完成。
(十)课题组成员及其分工
在方案中,要写出课题组长、副组长、课题组成员以及分工。课题组组长就是本课题的负责人。课题组成员要根据课题研究的需要而确定。课题组成员并不是越多越好。课题组的成员必须都承担课题研究的某一方面任务。不应有光挂名不干事者。课题组各成员承担的任务的性质应与承担者的学识、能力相适合。计划中要把课题组负责人、成员的名单、分工写出。必要时,还应把各人的专业、能力特长,曾有的研究经历和成果列出,以便课题管理者对课题组的研究力量有所了解。但是在分工的基础上,也要注意全体人员的合作,大家共同研究,共同商讨,克服研究过程中的各种困难和问题。
(十一)经费预算与设备条件要求
经费与设备是开展教育科研的物质条件。不同的研究所要求的条件是不同的。经费的支出主要包括:1、资料费:购买、检索或复印文献资料;2、印刷费:印刷问卷调查材料、成果材料;3、旅差费:外出调查;4、会议费:组织或参加研讨会、课题论证会;5、设备费:购置研究所需的设备、器材,如电脑等。作为小课题一般可以不写这部分内容,因为所需经费不多,学校一般多能答应实报实销。但确需添加设备的课题和某些大课题的研究。在方案中要把开支的项目、用途和金额—一列出、所列的项目应是研究所必需的,要本着少花钱办大事的原则,实事求是地谋划。
六、课题研究方案样式举例
例1、 《*************》课题研究方案
**学校**课题组组长*** 执笔人***
一、本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二、本课题研究的设想
三、研究目标和内容
四、研究对象、方法、步骤
五、研究人员及分工
六、研究条件分析
例2、 《*************》课题研究方案
***学校**课题组
⒈ 本课题研究的目的
⒉ 国内外相关课题研究综述
⒊ 研究主要内容
⒋ 研究计划
⒌ 研究人员及分工
⒍ 完成本课题的条件分析